松溪九龙窑瓷器烧制始于晚唐五代,以青瓷为主,兼有黑釉,为当时著名贡瓷。据传,宋朝每逢松溪廻场一带烧窑,升起的青烟变化为九条蛟龙,盘旋在窑厂上空,直到窑炉停火才消失,故称“九龙窑”。到明朝,倭寇入侵,明朝政府实行禁海令,九龙窑逐渐熄灭。近代以来,松溪当地陶瓷匠人开始发掘并复烧九龙窑系列青瓷。
松溪九龙窑青瓷技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素烧、装匣、装窑、烧制组成,其中施釉和烧制两个环节极富特色。坯件干燥后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才进入正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制成品。其器形多以杯、碗、壶、盘、钵、碟、盅、瓶为主,呈青绿、青黄、淡褐色。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含韵味,有“类冰似玉”之美,被誉为“珠光青瓷”而蜚声海内外。
201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