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制伞始于清乾隆年间,已经有二百余年历史。至20世纪20年代初,洋口制伞已初具规模,后经三次改进,使洋口油纸伞制作工艺更上一层楼,成为纸伞三口(洋口、水口、闽清口)名牌之一。
洋口盛产竹、木、桐籽、野柿子等,制伞原料丰富,且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制伞业。洋口主要产44骨明油伞,要经过制伞头伞把、熨伞柄、剖制伞骨、钻孔、开槽、杀蛀、穿伞骨、开纱、背伞、熬桐油、油伞、刷漆、穿头发线与棉纱线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疏忽不得。在制伞工艺中,熬桐油是关键,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过火或欠火,熬出的桐油都将直接影响油伞的质量。
再者,制作用料讲究、耗工耗时,须选顺昌当地多年生老竹,仁寿、洋墩一带出产的上等桐油,蛟溪一带的野柿子油和尤溪绵纸等原料,需有多年经验的师傅按工序细心制作,从原料到成品至少要一个月制作时间。另外,洋口雨伞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所剖制好的伞骨要经过砒霜浸泡杀蛀处理,这样,洋口的雨伞骨便不霉不蛀,使用寿命得以延长。
2010年,经南平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