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肉燕制作技艺历经数百年,仍在当地延续,从未间断。据记载,宋端平元年(1234)浦城人真德秀,赴京任户部尚书,在家乡宴请父老乡亲,随行厨师林阿荣(福州人)吩咐助手徐小春(浦城富岭东湖人)捣鱼丸,徐小春误听为捣肉丸,就剔精猪肉捣成酱和浦城山粉做丸,但肉丸太硬,不能吞食,林阿荣只得压成薄皮切丝,用高汤烹煮,食客吃后大为赞赏。此后,肉燕在浦城、福州两地风行。明末清初,浦城已有庄义兴、李永盛、姚金盛、姚舍寿、孟得全等六家肉燕加工店。至民国二十年(1931),浦城当地还成立了浦城肉燕商业公会。
浦城肉燕技艺流程包括选料、处理、搅肉泥、成形、包装五道工序。其中搅肉泥工序极其耗时耗力,需用特制的硬木圆槌一直捶打肉块,直至打成糊状肉泥,然后拌入浦城山粉。刚加工好的肉燕形如薄纸,可单独食用,也可以包馅食用。浦城肉燕和浦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有民谣“肉脆燕嫩汤又鲜,一尝三味举座欢。来日亲朋重相聚,定将此菜桌上添”,且流传着“无燕不成席”的习俗。
2015年,经南平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