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要闻动态
武夷山新式茶饮火爆“出圈”——千年茶韵入杯 品出特色醇香
2025-10-1611:12:46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多名中外游客在五夫店品尝新式茶饮

“您有新的外卖订单,请及时处理。”正午时分,清脆的提示音在店里此起彼伏,像一曲跳动的生意小调,搅热了朱子渡的烟火气。

这家藏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里的三茶集团新茶饮体验店,国庆期间火爆“出圈”。“‘大红袍茶冻奶’‘莲橙好运’‘岩韵大红袍’,这几款单品日均能卖400杯!”三茶集团自在行公司负责人李欣倪笑着介绍,即便回归工作日,门店销量依旧亮眼,除了年轻食客,不少本地老人也会寻着茶香来尝鲜。

从今年7月28日首家店开业,到五夫、下梅分店接连落地,再到武夷学院店即将启幕,短短数月,“三茶新式茶饮”已在武夷山扎根。

更值得关注的是,标注着“大红袍、正山小种、金骏眉”的茶饮总能领跑销量。当新式茶饮行业陷入“产品撞脸”的同质化困局时,武夷山正捧着千年茶文化的“家底”,把武夷岩茶的醇厚、武夷红茶的甘润,揉进现代消费的鲜活需求里,在方寸茶杯中,撞出传统与新潮交织的惊喜火花。

闽北风物作料,调出独特的“武夷味觉密码”

武夷新茶饮的创新,从不是悬空的想象,而是扎进闽北沃土的实在探索。

“您尝尝这杯‘莲橙好运’,莲子都是我们现煮的。”五夫店店员递来的饮品里,乳白茶汤中浮着细碎的莲子,咬下时能尝到恰到好处的软糯颗粒感,橙子的清爽与牛奶的绵密层层递进,咽下后还留着淡淡的甜香。

就在10多分钟前,15杯“莲橙好运”刚被送往游客服务中心。另一边的操作台上,现萃的大红袍茶汤正缓缓注入杯中,醇厚茶香瞬间漫过整个店面,“大红袍香柠”就此成型。

“真材实料是底线,健康其实很简单。”这是“三茶新式茶饮”的核心坚持。

据了解,团队拒绝茶粉勾兑与香精色素,只萃取武夷原产地鲜叶的精华,再搭配鲜奶、鲜果的天然风味,重新定义了“轻盈好茶”的模样。

更妙的是,他们逐步以大红袍、正山小种等武夷名茶为“骨架”,把南平各地的特色风物一一“填”进配方:五夫莲子的清甜、建瓯锥栗的粉糯、松溪百年蔗糖的温润、浦城桂花的清雅,每一样都将成为点睛的风味密码。

目前,除了五夫莲子之外,其他的正在研制。

眼下,研发室里早已飘起秋冬的甜暖香气。热饮配方在反复调试,桂花、锥栗等季节限定款也在紧锣密鼓地打磨,就等天气转凉时,给食客们递上一杯暖乎乎的“武夷味”。

从茶园到茶杯,攒足底气与烟火温度

作为三茶集团旗下的创新业务,这款新茶饮自带国企的严谨与担当,这份底气,从源头就藏不住。

走进原料仓库,浓郁的茶香扑面而来。供应链负责人掀开茶箱,指着里面的茶叶介绍:“这批肉桂,是我们从上百个茶样里筛选出来的,性价比和风味都很好。”依托集团完善的供应链,团队直接对接茶农茶商,从源头把好原料关——这不仅让茶底有了“高性价比”的竞争力,更守住了“纯正武夷味”的核心。

这种“茶园直连茶杯”的模式,让每一口茶汤都带着山场的灵气,也成了其他品牌难以复制的优势。

而在运营上,团队更跳出“只卖茶”的单一思路,玩出了“茶饮引流+特产增收”的新花样。

五夫店落在新贤古街,青石板路映着白墙黛瓦,“好运莲莲”的招牌一挂,迅速成了年轻游客的拍照新地标。穿汉服的姑娘们举着茶杯,在飞檐黛瓦下定格瞬间,茶的清香与古街的韵味,就这样融在了一起。

朱子渡门店的一角,还藏着不期而遇的温柔。“阿姨,水喝完了吧?我再给您续上!”店员笑着给路过的环卫工人添热水,创可贴、风油精等物资整齐摆放在便民服务区的架子上。无论是匆忙的食客,还是歇脚的行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一份烟火气里的暖意。

“过段时间,我们要把朱子渡店重新装修成旗舰店。”李欣倪指着店外的崇阳溪说,对岸就是连绵的青山,未来店里会增加武夷文创产品和更多座位,“让大家能坐下来,一边喝着新茶饮,一边赏着山水风光。”

直面难题找路,让武夷茶香飘向更远

下午三点,朱子渡店又迎来一波客流。一对年轻情侣举着茶杯说:“我们看见门口‘武夷山特色新茶饮推荐店’的牌子,特意找过来的!”这份官方认可,让武夷新式茶饮成了许多游客的“必打卡清单”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团队始终抱着“学习者”的心态。他们借鉴新式茶饮品牌的季节限定策略,让武夷茶饮跟着时令“换新装”;也参考他们的打卡玩法,计划在旗舰店设专属打卡区,让喝奶茶变成一场有仪式感的“武夷体验”。这些脚踏实地的尝试,正让武夷新茶饮在同质化浪潮里,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特色。

当然,难题也客观存在。“目前外卖订单主要靠‘饿了么’,还在与美团沟通。”李欣倪坦言,尽管销量达到预期,但线上渠道的瓶颈仍需突破。

夕阳西下,朱子渡店的灯渐渐亮了起来,“您有新订单”的提示音依旧热闹。这一杯茶里,能喝到武夷的山水风情,能品出国企的责任担当,更能看见区域茶饮创新的无限可能。

这份正在书写的“武夷答卷”,正随着袅袅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转载链接:https://www.greatwuyi.com/bdxw/content/202510/16/c1561060.html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