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银边,铁底棉花心,酥脆的高炉光饼出炉咯!”在建瓯鼓楼后的旺弟光饼店,老板郑建军端着满满一托盘刚出炉的光饼从后厨走出来,金黄的饼身还泛着炭火烤出的油光,余温透过竹托盘微微发烫。不过十分钟光景,这锅热气腾腾的光饼就被抢购一空,晚来一步的顾客只好遗憾地问:“下一炉还要等多久?”“很快,新出炉的光饼马上就来了。”郑建军回应道。
1
历史印记与乡愁记忆
在每个建瓯人的味觉记忆里,光饼都是刻在骨子里的存在。晌午时分,吴女士拎着两袋光饼,用手机拍个照,发给了在北京的闺蜜。这个国庆中秋,她从北京返乡探亲,在光饼摊前就忍不住顺手拿起一块咬了一口,酥脆的饼皮在嘴里发出“咔嚓”声响。“在外头总惦记这口,刚出炉的就是不一样,这家乡味比什么都踏实。”说罢,她小心翼翼地把饼揣进包里,饼香混着笑意,伴着她踏上了归途。
咬开时先触到酥脆的外皮,接着是绵软带劲的内里,咸香中藏着葱花与肉馅的鲜,从舌尖直抵心间,唤醒的是一代代人的乡愁。
建瓯光饼的故事,要追溯到明代抗倭的烽火岁月,与名将戚继光有着解不开的渊源。相传当年戚继光率部抗击倭寇,行军途中急需便携耐存的干粮,士兵们便用简单的面粉加食盐,以炭火快速烤制出小圆饼,既省去烹饪时间,又能长时间保存。部队路经建瓯时,这门省时省力的烤饼手艺便留在了当地。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的功绩,便把这种饼取名为“光饼”,这一叫就是四百多年。
四百多年来,建瓯人始终守着老祖宗的法子,用高炉木炭火烤制光饼。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让这枚普通的小吃有了沉甸甸的文化分量,成了建瓯最鲜明的味觉名片。
老辈人说,真正的建瓯光饼得有“三绝”:看外观,饼面金黄如蜜,边缘银白似雪,底部焦脆如铁;闻香气,炭火的焦香混着麦香,隔半条街都能闻到;尝口感,外酥里嫩,绵软的内里像“棉花心”,越嚼越有滋味。
2
高炉光饼的严苛制作技艺
光饼的底气不只在悠久的历史,更在那套近乎严苛的制作技艺。虽然看似简单,但从选料到烤制,每一步都藏着门道,差一点都出不了那口正宗味道。
选料就得“斤斤计较”。面粉要选高筋小麦粉,蛋白质含量得够,这样烤出的饼皮才够酥脆;馅料里的猪肉得是当天现宰的腿肉,肥瘦比例要控制在“七肥三瘦”,太肥腻口,太瘦干涩;就连辅料里的食盐和小苏打,都得是纯度够高的品牌货,半点马虎不得。
而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要数“面肥”发酵技术,全凭经验跟着季节气温灵活调整。夏季气温高,面肥发酵快,得控制在2-3小时,还得时不时用手感知面团温度,避免发过头变酸;冬季气温低,就把面团放在靠近灶膛的温暖处,延长发酵时间至4-5小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查看发酵状态,确保面团“醒”得恰到好处。
烤制环节更是“差一分火候都不行”。师傅得守在炉边,眼睛盯着炭火的明暗,随时调整炉门的开合大小。火太猛,饼皮容易烤焦发黑,内里却没熟;火太弱,饼皮发僵,咬起来硌牙。只有当炭火燃得“不冒明火只发红”,炉温控制在200℃左右,才能把饼坯贴进去,烤到饼面泛黄时再转小火慢烘,全程得精准把控时间,多一分少一分都影响口感。
这烤饼的家伙什也很有讲究,必须是侧开炉口的高炉。烤饼时,师傅得踮着脚把饼坯挨个贴在炉内壁的左右两侧和顶上,密密麻麻排满一圈,一次能烤上百个。
待炭火将饼烤得半熟、香味初现时,再舀一勺冷水泼进炉底,“滋啦”一声响,水蒸气如白烟般瞬间从炉口涌出,裹着饼香飘出半条街。这一步叫“逼酥”,能让饼皮快速定型变脆,是光饼口感的“点睛之笔”。
3
传承之路与匠人担当
如今的建瓯城乡,光饼店随处可见,走在街头巷尾,随时能闻到熟悉的饼香。但提起这味小吃,却绕不开“旺弟光饼”这个百年老字号。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郑建军的外祖父陈旺弟在城里摆起了第一个光饼摊,创立了“旺弟光饼”的招牌。陈旺弟做饼格外实在,用料足,手艺也精湛,走街串巷,攒下了好口碑。此后数十年里,陈家后人不断打磨制作技艺,还把高炉的厚度增加了半寸,让炉温更稳定,渐渐把这枚小饼做成了建瓯人公认的“招牌味道”。
传到郑建军手里,已是第三代。“打记事起,我就围着外公的高炉转,小时候外公教我揉面,他说‘做饼和做人一样,得实在,不能偷工减料’。”郑建军坐在店里的老木桌旁,手指摩挲着桌面上的木纹,语气里满是深情,“后来父亲也做这行,家里的空气里永远飘着饼香,我对光饼的感情,早就融进骨子里了。”
1984年,父亲郑文质婿承翁业,把光饼摊搬到了南雅镇房村。房村当时是交通要道,来往客商、挑夫络绎不绝。父亲的光饼摊一摆出来,很快就成了过往商旅行人必买的零食,刚烤好一炉,转眼就被抢空,“房村旺弟光饼”的名声就这样传了出去。
22岁从部队复员后,郑建军回到父亲身边帮忙。一开始他只是打打下手,揉面、烧火、递工具,可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他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心里慢慢有了主意:“得把这门手艺接好,不能让外公传下来的招牌砸了。”
2006年,34岁的郑建军正式从父亲那儿接手旺弟光饼的经营。那段时间,他天不亮就起来和面团,不同比例的食盐、小苏打,不同的揉面力度,不同的发酵时长,一一记录在本子上,光试验记录就写满了三个笔记本。
也是在这一年,郑建军注册了“旺弟”商标,这是陈家做光饼以来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品牌标识。此后,荣誉接踵而至:福建老字号、中华美食小吃金奖、南平市知名商标、建瓯市小吃示范店……“旺弟”成了建瓯光饼的标杆,连带着“房村光饼”也一同名扬省内外,郑建军本人也被评为“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成了行业里公认的领头人。
4
守护手艺推动光饼出圈
“非遗传承人不只是个头衔,更是份沉甸甸的责任。”郑建军从不含糊。这些年,他几乎没怎么休息过。在美食博览会上,他支起小高炉现场做饼,不少孩子踮着脚看他贴饼、泼水,眼里满是好奇;在学校的讲座上,他拿着烤炉模型,给孩子们讲光饼与戚继光的故事,让老手艺走进年轻一代的心里。
在郑建军的推动下,旺弟光饼不再局限于建瓯本地,开始一步步“走出去”。2013年6月,第一家“旺弟光饼”连锁店在建瓯市区开张,开业当天就排起了长队,不少老顾客特意赶来,就为尝一口熟悉的味道。
当年12月,他又把店开到了延平,这是旺弟光饼第一次走出建瓯。新店开业前几天,郑建军时时刻刻守在店里,从凌晨揉面到晚上关店,手把手教店员手艺,“第一次往外走,得让延平人吃到最正宗的建瓯光饼。”
郑建军秉持传承使命,先后带出范志辉、杨建鹏等70多名学徒。他毫无保留传授核心技艺,从“四季面肥法”到高炉贴饼、泼水控火的“水火相济”绝活,都倾囊相授。
“年轻人想法多,思路活,比如通过网络直播来宣传建瓯光饼,我觉得非常好。”郑建军一直鼓励自己的徒弟走出去,这份坚守让百年非遗技艺得以延续,也为建瓯光饼的传承注入了鲜活力量。
郑建军和“旺弟光饼”的故事还在继续。“接下来,要把建瓯光饼做大做强,让‘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继续传下去,传到更多年轻人手里,传到更远的地方去。”郑建军满怀希望地说道。
眼下,郑建军又忙了起来,他计划建设旺弟光饼工业化生产线,厂房里会专门留出一块区域摆放传统高炉,保留手工制作的品类,满足老顾客的需求;另一边则建自动化生产线,专攻保鲜光饼,适配互联网新零售模式。
夕阳西下,旺弟光饼店的高炉还在燃烧,橘红色的火光映在郑建军的脸上。郑建军拿起一只刚烤好的光饼,轻轻掰开来,光饼的清香飘散开来,绵软的内里冒着热气。
店外的招牌在暮色里亮了起来,“旺弟光饼”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百年的高炉火还在跳跃,这枚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匠人初心的光饼,正带着建瓯的烟火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转载链接:https://www.greatwuyi.com/bdxw/content/202510/15/c156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