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闽海、浙赣线被日寇侵占,福州、浙江一带许多机关团体和大中学校相继迁到闽北,东南地区许多进步作家学者,如宦乡、杨潮(羊枣)、吴大琨、靳以、王西彦等都曾到过闽北。他们常常以《东南日报》文艺副刊“笔垒”为阵地,抒发对旧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以正面的笔触喊出坚持抗战的呼声,以迂回的毫锋鞭挞倒退的暗流。杨潮还主编发行进步刊物《国际时事研究》,靳以主编出版了《乌树小集》(靳以著)、《人世百图》(苏麟著)和《红灯》(李满红著)等抗日文艺书籍。
1937年秋,共产党员张沐担任《闽北日报》总编辑后,经常在该报上宣传我党倡导推动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消息,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张沐牺牲后,该报编辑郑炳中继续以副刊为阵地,组织《闪击》文艺社,许多爱国青年与知识分子,积极为《闪击》副刊撰文写稿,宣传抗日,反对投降。该刊还转载延安出版的《大众文艺》作品,吸引了大批青年与学生。《闪击》文艺社社员发展到闽南及江西、浙江、广西等地,影响扩大到东南数省。
1938年10月,在福建省教育厅任职的中共党员陈培光和在省银行工作的章振乾等在福建临时省会永安创办《老百姓》报,该报以省教育厅为据点编印发行,陈培光任主编,章振乾为发行人。该报以宣传全民抗战,为老百姓说话为宗旨,向民众阐明“战则兴,降则亡”的道理,揭示中国抗战的光明前途,向广大读者介绍抗战前方消息,颂扬抗战英雄人物,鞭挞汉奸和贪官污吏。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活泼,且观点鲜明,深受群众欢迎。
《老百姓》报出版不久,中共南平工委成立,陈培光任工委宣传部长,该报迁往南平编印,社址和对外联系工作仍留在永安。在中共南平工委的大力帮助与指导下,《老百姓》报由油印四开版改为铅印八开版,发行量由先前的几百份猛增到5000份,内容也更加充实。报纸在南平印好后,除留下发往闽北各地的外,发永安4000份,由永安发往闽西、赣东等地。《老百姓》报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9年11月12日,《老百姓》报发表孙中山诞辰纪念日社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痛斥汪精卫卖国投降的罪行,批驳顽固势力歪曲三民主义的谬论,指出只有动员全民抗战,民族才有前途。这篇社论切中时局要害,也因此为国民党顽固派所不容。11月下旬,《老百姓》报被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勒令停刊。该报从创刊到被迫停刊,仅一年多的时间,共发行了100多期。
此外,闽北其他县党组织或抗日团体也创办了许多抗日救亡的报刊,主要有建阳的《民力》、邵武协和大学的《笔报》以及《顺昌抗敌日报》等,各县城区、学校还出了壁报、画刊、宣传栏,大力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战略方针和抗日的统战政策,及时报道和赞颂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战事迹,抨击汉奸和亲日派的卖国言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罪恶行径,成为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支支战斗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