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光辉历程
血脉—峻节德民·杨峻德||建瓯建党
2025-09-2211:06:18来源:

在上海期间,杨峻德还接到一个十分悲痛的消息。他刚到上海不久,北京就发生了一起惊天血案——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的军警悍然以枪弹刀棒,向李大钊等人领导的学生游行队伍大加杀戮,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不仅杨峻德的恩师李大钊在斗争中负伤,而且杨峻德的挚友,就读于北京国立工业大学、来自崇安的江禹烈和来自建瓯的刘葆彝两位同学,都在斗争中罹难牺牲。

杨峻德泪流满面,愤怒和痛楚席卷了全身。他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仿佛看到自己亲爱的同学和战友在呼号!在呐喊!!在悲鸣!!!

北洋军阀北京政府的滔天恶行,不仅在杨峻德心中留下了刻骨仇恨,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南方革命政府顺应人民意志,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北伐中原,打倒北洋政府,统一全中国。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特别会议确定应从各方面准备北伐战争。而福建,是排在湖南、江西、湖北之后北伐战争的最先对象之一,国民党和共产党在福建的合作也十分密切,活动频繁。

在这种情形下,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的中共组织纷纷深入农村、厂矿、学校、码头等,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运动,为北伐准备群众基础和舆论基础。然而此时的福建,仍然被北洋军阀盘踞统治,各项工作必须秘密进行,中共地下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推动福建工作,上海党组织计划派遣更多的党员到福建工作,所派人员以福建籍的党员为主。1926年初夏,上海党组织指示蔡鸿幹联络福州方面地下党,拟介绍杨峻德、翁树年等一批青年干部赴闽工作。

杨峻德十分愉快地答应了,当即收拾行装从上海乘船赶赴福州。同行的翁树年早已熟识,而且他已经是预备党员,因此一路上两人无话不聊,相互照应,平安抵榕。

从1921年离闽赴京到1926年返回福建,五年间,杨峻德无不常常牵挂思念,福建的情况变得怎么样了,是不是与新闻报道中的有出入?家乡建瓯怎么样了,人民生活会不会好一点?家人们、亲友故旧们怎么样了,母亲、妻子、哥哥、嫂嫂可安好?虽然社会的现实和理智告诉他,只要情形不要太糟糕就谢天谢地了,但他仍然不由自主地尽量往好处想。

1926年的福建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昏暗统治之下。此时的福建军阀头子是孙传芳手下的周荫人,他是所谓的五省联军闽军总司令兼福建督办。周荫人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革命活动,对福建老百姓横征暴敛,福建人民无不怨声载道、咬牙切齿。当然,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民群众反压迫的革命活动是压制不了的。要求加薪、提高待遇的工人运动,要求减租减息、反对拉夫的农民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在这些运动中,一批福州共青团员、共产党员成长起来了。

福州是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组织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福州一批进步青年与中共中央、共青团中央联系,酝酿筹建党、团组织。1925年4月,福州建立了第一个共青团支部。9月,团中央特派员方尔灏写信给在中共中央工作的郑超麟,反映福州团支部请求入党的愿望,提出在福州团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党组织的请求。1926年4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同意在福州团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中共福州地方执行委员会,直属上海党中央领导,同时任命方尔灏为书记,另有陈任民、范意济、陈聚奎、施松龄等任委员。这是福州最早的党组织。6月,由于各种原因,中共福州执委改组,由蔡珊任书记,陈应中、方尔灏任委员。

为了迎接北伐军入闽,共产党的组织和活动,福建国民党的活动也十分积极。因为国共合作,国民党福建政务委员会主任、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和福建省党部筹备处代理主任由国民党左派戴任(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未公开身份)担任。福建省党部宣传、商运、妇运三委员会主任马式材也是共产党员(但未公开身份)。戴任、马式材、潘谷公等国民党左派人士与中共福州地委结成了统一战线,既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又积极深入群众组织领导革命工作。

杨峻德、翁树年到福州后,首先与中共福州地委取得联系,杨峻德认识了方尔灏、徐琛、蔡珊等共产党员。其中,豪迈热情的方尔灏毫不隐晦自己的信仰,在送给杨峻德的一张名片上面,除了工作地址、联系方式外,还有“共产党员方尔灏”几个大字。杨峻德看了心中虽然涌现一丝对方尔灏安全的担忧,更多的是由衷地敬佩。

中共福州地委负责人之一陈应中(又名陈兴钟)负责具体接待杨峻德、翁树年,并介绍他们认识了马式材。同时杨峻德带去了蔡鸿幹的介绍信,信中写道:“兹介绍杨峻德、翁树年等前来晋谒,希给适当工作。”

马式材读信后,方知是上海党组织方面的来函,便问杨峻德和翁树年:“两位同志有什么个人想法?”

“我们原则上都是服从组织安排的!”杨峻德不假思索地说,“只是我想问下,现而今建瓯方面可有党的组织?”

“建瓯暂时还没成立党组织,那里的干部条件、群众条件还有不足。”马式材说。

“那正好我们回去活动。”杨峻德说道,“而且此前我已经联系了建瓯法院方面,对方招聘我为检察官,我打算以这个身份回家乡多开展活动。”

“非常好,这个身份很合适!”马式材很欣赏,立即同意了,并告诉他,后继还会派干部到建瓯。

杨峻德得到任务后,当日便立即动身从福州乘船赶赴建瓯。翁树年因私人事务继续留在福州一段时间。与杨峻德同行的,则是福建学院法律系学生张贞、方文治两名进步青年。

近乡情更怯。一路上,望着绿波荡漾的闽江水流,杨峻德感慨万千。

五年前,他为寻求真理而去。五年后,他为实现理想而回。

只是,赤诚的革命者也有想家的时候。

船到建瓯后,杨峻德拎起行李,匆匆往吉阳赶去。

“阿妈,我回来了。”

“钦章,我回来了。”

“哥哥嫂嫂,我回来了。”

杨峻德尚未进门,洪亮的呼唤声就冲进了家。

“阿宽回来啦?!”

“峻德回来了!”

一阵阵惊喜声紧跟着在空气中回荡起来。

杨峻德的母亲、妻子、哥哥嫂嫂闻声,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一齐围上来,激动地紧紧抱着这个五年未归的游子。很快,周边的邻居、远近亲友,都纷纷赶来。

“峻德,听说你要做大官了。”

“峻德,在北京见世面了,应该赚不少大钱吧。”

邻居们、亲友们七嘴八舌说道。

“哪有啊!”杨峻德听了有点错愕,不过仍然微笑地向大家致意,“在北京就是读书啰!”

“那准备在哪高就?是不是在京城?要不省城也很好啊。”有人又问。

“我打算在咱县城谋个事。”杨峻德仍然微笑着说。

“哎,读了这么多书,就在咱县城,有点可惜。”

“不会不会,挺好的。”杨峻德来不及说,母亲张玉仙就说了。

“县城离家近,我常常可以看到他。”张玉仙继续说。然后她转过头对着杨峻德,一根手指重重地点着杨峻德的胸口说道:“我啊,现在只指望赶快抱孙子了!”

“哈哈哈……”

一句话把众人逗乐了。

这时候,范钦章羞涩地端上茶来,大伙儿喝完茶方渐渐散去。

入夜,杨峻德家灯光闪烁,久违的笑声从这户清贫之家阵阵飘出。

几天后,杨峻德来到县城,联系上建瓯法院并正式入职法院检察官。

糟糠之妻不下堂。杨峻德兑现承诺,也听从内心的召唤,说服妻子范钦章,把她从乡下请进了城,又在县城租上两间房子,过起居家生活。

杨峻德拜访了原先梨山小学、建瓯五中的老师,又和很多老同学、老朋友一一会面。一方面,重新恢复了日常往来,便于以后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也从他们口中了解建瓯这几年的变化和最新状况。

因为法律人才短缺,像杨峻德这样来自北京中国大学政法专业的高才生,到县法院工作,简直像是扶贫济困。

加之杨峻德热情、能干,因此法院非常器重。法院院长韩楷成多次勉励杨峻德:“好好干,仕途很光明。”

当检察官的日子,杨峻德一心办案,公正司法,赢得了家乡百姓的信赖。然而,谁会想到,杨峻德回家乡,哪里是为了个人仕途呢?

工作之余,杨峻德的一项重要事务就是搞调查。建瓯和周边县、乡镇的无田农户数量、农民的总数,手工业者数量、种类,工商业发展状况,各个阶级阶层的生活状况,建瓯地主豪绅的数量与状况,军阀、政府、豪绅之间的现实关系……这些都是他努力去获得的信息。

这是杨峻德在北京、上海学到的。他知道,干革命首要就是对社会整体的准确把握,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同志1925年12月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杨峻德在上海期间就深入学习了,现在正是学习借鉴和运用的时候。

就在杨峻德一个人有条不紊在建瓯开展工作不久,上海和福州方面送来好消息,建瓯准备成立党组织,并委派葛越溪、潘作民、翁树年来建瓯共同筹建。

原来,杨峻德前脚离开上海,葛越溪等也从北京抵达上海,并联系了在上海读书的潘作民。随后,在国民党南市部委工作的共产党员沈资田,介绍葛越溪、潘作民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葛越溪在南市部委第二区党支部工作,潘作民在浦东第七区党支部工作。

由于全国大革命迅速发展,上海党组织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加快建立福建等地的县一级党组织,为北伐做准备。上海党组织的梅龚彬(又名梅电龙)交代葛越溪、潘作民,回福建联系国民党丁超五等国民党左派和马式材、李培桐等地共产党员,建立更多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党员。

葛越溪、潘作民受命立即返回福建,按指示与有关同志见面交流,跟福州地委建立了联系,并偕同在榕的翁树年回到建瓯。

1926年7月,葛越溪等回到建瓯,立即与杨峻德见面,说明迅速回建瓯的意图。

杨峻德非常兴奋,当下全面介绍了建瓯的情况。

“北洋军阀及其代理人在建瓯县的统治非常昏暗,大部分农民没有土地,而仅伪县长谭国政一人,在建瓯就霸占了上千亩良田。加之工业凋零,税费繁重,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军阀政府甚至丧心病狂地推销鸦片,大征花捐、赌捐、烟捐,以致各地嫖、赌、烟三大害泛滥成灾。我到过崇安赤石镇做调查,人口不足一万的小镇,就有四十多处妓院,十多处鸦片馆,三十多处赌场。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受害群众不可胜数。”杨峻德一五一十说道。

“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要有组织者、带头人。因此,这个时候成立党组织,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杨峻德继续说。

“太好了,这说明我们的工作顺天应时。”葛越溪很开心,他肯定了杨峻德的前期工作和对当下建瓯的分析,决定择机行事。

7月下旬的一天,建瓯乃至闽北历史上一个重要时刻来到了!杨峻德、葛越溪、潘作民、翁树年等人齐聚建瓯县城关大甲巷一幢两层小楼,正式成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

经集体商议,由葛越溪任支部书记,杨峻德任组织委员,潘作民任宣传委员。三人在斧头镰刀的鲜红党旗前,再次重温了入党誓词。中共建瓯支部隶属上海党中央直辖下的中共福州地委,并以秘密状态开展地下工作。

中共建瓯支部的成立,使建瓯成为福建党的力量向全省发展的重要支点,开启了闽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先声,书写了建瓯人民革命史的崭新一页。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