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活泼、充实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1926年初,杨峻德顺利从中国大学毕业了。
这五年国家和社会变动真是太巨大了!这五年他的经历也真是太丰富了!
为了学习,杨峻德五年间前后找了十几种短工。为了学习,杨峻德五年间没有回过一次家。为了学习,杨峻德时刻不敢懈怠,发奋苦读,熟练地掌握了许多法律、政治、社会等专业性知识,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高才生。
杨峻德还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深入社会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初步展露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和家国情怀。
菁菁校园有很多美好的回忆。然而,杨峻德离校前最想见的还是他的恩师李大钊。
即将离校前的一个下午,杨峻德约了江禹烈,两人一起去北京大学李大钊的家拜访恩师。一年级的新生兰仁军也跟着去了。
与中国大学相比,北京大学又是另一番气氛。静静的燕园,吐露着各类植物竞相滋长的芳菲;浓浓的书香,饱含着思想火花的碰撞与交锋。
李大钊的家就在这里面,简朴而庄重。
“李先生好!”
“老师好!”
一见面,杨峻德就和几个同学异口同声喊起来,接着毕恭毕敬向李大钊鞠躬致敬。
“大学马上要毕业了,心里有万种不舍。最想的,还是离校前来看看您,听听您的教诲!”
李大钊见是中国大学过来的爱徒们,心中也十分欢喜,微笑着向学生们致意示坐,还请人沏茶招待。
“这几年,先生给我们上的课虽然不多,但我们感觉受教育是非常的大。您的学术和人格强烈影响着我们。”江禹烈说道。
“老师有很多不足的。希望你们怀揣着梦想,继续奋斗。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李大钊听了很感动,勉励同学们。
“我们还想听听先生的教诲和指导!”杨峻德诚恳地说。
“嗯,现在北京的情形是比较差的,南方却好不少。虽然中山先生逝世了,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不会改变。”李大钊缓缓说起来。
“峻德、禹烈,毕业后你们的打算如何?”李大钊继续问道。
“我们商量了很久。禹烈暂时留在北京,这儿信息灵通,也可以更多在您身边。我则计划回老家建瓯,家乡的人们太苦了,我得回去看看,有所行动。最近联系了建瓯地方法院,他们也同意我去,当然我去那儿主要还是要深度观察现行政府的弊端,搞搞调查,找到疗救的办法。”听到恩师问话,杨峻德就侃侃而谈。
“是的,我和峻德打算一南一北,相互呼应。而且,现在我和几位闽籍同学,在中国工业大学‘闽省旅京同学会’编辑会刊《闽灯》,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代购点,传播革命理论。我有责任让它继续办下去。”禹烈补充道。
“福州的情形也很复杂,希望峻德哥有时间也多了解一下。”一旁的小姑娘兰仁军急着插话。
“那自然是应该的。”杨峻德朝兰仁军点点头,继续向李大钊老师说道,“现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可我不是其中任何一员,我们都还不是。这几年先生的文章,我基本都读了。我想您一定是共产党的领袖级人物,我们越来越钦佩共产党的主张。老师您看我合格吗?我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吗?”
“你当然合格的。”一向严肃的李大钊笑了,自己喝上一口茶,示意大家喝茶,然后不急不慢地说开来。
“你们当中,好几位思想上、行动上都很突出,我很欣赏。”李大钊说,“现在你不找我,我还得找你们呢。”
“我尊重你们的想法。峻德回家乡好,多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当然,要一步一步来,注意人身安全。禹烈在北京,继续发挥学生运动所长,多团结一批爱国家、思想进步的学生。”
“另外,峻德回家乡前,可先去上海看看。一则最近的五卅运动正是紧急时刻;二则那里我们党的组织很多,我会给你作推荐介绍。咱们共产党要求严格,组织也很严密,你入党的事宜放在上海为好,便于组织领导。至于禹烈,留在北京,就可在本地学校地下支部加入党组织。小兰的话,你追求进步,行动积极,你爸爸我很熟,你家的情况我是知道的,但你年龄尚小,以学业为主,多团结学生,以后有你机会的。”
李大钊一席话,说得三个年轻人有点喜不自禁,没想到老师对他们了解得这么清楚,为他们想得这么周全。
对于杨峻德来说,他正准备乘船回建瓯之前,先到上海停下来看看。建瓯有一位叫向旭的青年人,也是建瓯五中毕业的校友,之前两人多有联系,前几天杨峻德已去信向旭,现在李大钊又做了组织安排,杨峻德可开心了。
“咱们党在北方特别是在北京,还处于隐蔽状态,希望你们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纪律,保守秘密,为党积极工作。”李大钊叮嘱道。
“好的,我们一定做到!”
“谢谢先生!”
“谢谢老师!”
杨峻德离开座位,再次毕恭毕敬向李大钊鞠躬致谢。江禹烈、兰仁军也跟着鞠躬。李大钊工作十分繁忙,为了不占用老师更多时间,大家依依不舍别离而去。
1926年春,杨峻德订好去上海的船票,告别了老师、同学们,告别了美丽的中国大学,告别了北京,只身赴沪。此前,他已经收到向旭的回信,两人相约在上海见面。
向旭不仅是建瓯人,还是杨峻德在建瓯五中的校友。杨峻德在五中读书时,向旭仅低一个年级,但两人经常一起参加学生活动,因此十分熟识,感情要好。向旭从建瓯五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同大学读书。因此,这次李大钊建议杨峻德来上海,因私人之谊,杨峻德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旭了。
杨峻德从上海下船后,很顺利地找到了向旭。老朋友相见,格外高兴,各自介绍几年来学习生活情况,介绍北京或上海的形势和社会状况。
向旭还尽地主之谊,带着杨峻德到上海的主要商业街、外滩、租界等能去的地方结结实实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把中国大都市的风土人情。
然而,黄浦江上飘着各色外国列强旗帜的轮船,街道上尚存的五卅运动标语,很快又把杨峻德带入现实政治的忧思之中。
“北京的空气很压抑,这里的一些景象也让人糟心啊!”杨峻德不无感慨地说道。
“是呐!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上海一些资本家坏得很。两个多月前,一家日本控制的纱厂不仅拒绝工人的合理要求,还枪杀了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名。可恨不可恨?!”向旭深有同感地说。
“我看最可恨的是,上海的工人、学生游行,再次遭到英国巡捕的无端射杀,死伤惨重,而北洋军阀执政府及其所辖上海市政府部门竟然对此束手无策。”杨峻德接着气愤地说。
“正是!”向旭非常同意杨峻德的观点,“现在只有指望共产党和国民党了。”
一听共产党与国民党,杨峻德更加来了精神,便试探着问向旭:“以你在上海的观察,你觉得共产党好些,还是国民党好些?”
“当然共产党好啦。”向旭不由分说,“共产党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态度最坚决,组织上也很严密。这次五卅运动,共产党组织很得力的。”
“我是很赞同和服膺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只是北京管控很严,参与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比较少。”杨峻德说。
“上海这方面要好一些,而且我身边就有共产党员,他们经常组织活动,我几次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仍然还要接受考察。”在老同学面前,向旭说得很直白。
听向旭这么说,杨峻德坐不住了。他来上海最重要的目的不就是找中国共产党吗?!正好可以通过向旭联系上。
杨峻德因此当即就对向旭说明了来上海的打算。
“太好了,峻德,我们不愧是同道之人。”对于杨峻德的品格和政治倾向,向旭早就很熟知的,这次听了他入党的想法更加开心,“我正计划明天晚上约几个人与你见见,当中就有共产党人员。”
杨峻德闻言,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
第二天傍晚,杨峻德跟着向旭,七弯八拐,走入一条长长的弄堂,进入街边一栋三层小屋。
屋里,已经有两个年轻人在那儿等候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蔡鸿幹,福州人,时任中共上海南市部委景平支部成员。一个叫翁树年,建瓯人,擅长国画,就读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一贯倾向革命和共产主义,也打算加入共产党。
这地方是上海的福建会馆,在沪的福建商界、教育界、华侨界的人士常在这里聚会。福建籍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员,也常以此为名来这里秘密开会。
在上海,除了有向旭这个老同学接待,还能见到蔡鸿幹和翁树年这样的闽籍进步青年,特别是蔡鸿幹还是共产党员,让杨峻德非常高兴。因为都是福建老乡,又有向旭预先沟通介绍,因此大家一见如故,聊起来特别投缘。
杨峻德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情况,特别是他所知道的恩师李大钊在北京各大学讲课,以及领导学生运动、工人运动,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还畅谈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关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作用。
蔡鸿幹也很开心,表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都是一家人,三位都是党外的积极分子,上海正在大量吸纳信仰马克思主义、愿意为共产主义牺牲奋斗的青年人。他深信杨峻德、向旭和翁树年他们能进入党组织队伍。同时,他还讲了党组织的纪律规矩,凡是涉及秘密的东西他一律不多说。
翁树年也向杨峻德讲了自己的一些情况,还夸杨峻德大学选的政法专业选得好,大有用武之地。
四个人就这样一壶清茶,在福建会馆聊了半个晚上。只是临近告别时,大家没想到,杨峻德从怀里掏出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布包来,层层打开来后,是一封信。
“蔡鸿幹同志,这是我的恩师李大钊先生写的介绍信,请您带给组织。”杨峻德一边严肃地说,一边双手将信郑重地交给蔡鸿幹。
“前面一直没有告诉各位,主要还是慎重起见。”见大家有点吃惊,杨峻德歉意地笑笑。
蔡鸿幹也有点惊讶,但很快明白了。他赶紧接过信说:“好的,我马上将信报告组织。”
听说是李大钊先生的信,向旭、翁树年都有点羡慕了,他们都理解杨峻德的秘密做法。
其实,这封信就是李大钊之前说过给上海党组织推荐杨峻德的介绍信。但从北京到上海,情况多变,杨峻德自然一路藏得密密实实,生怕有个什么闪失伤害了恩师,也怕妨碍了他向党组织靠拢。
蔡鸿幹拿到信后,第二天就报告了中共上海南市部委,南市部委又送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庄文恭阅处。庄文恭看到李大钊的推荐信后,对杨峻德有了明确的定性和初步了解,认为可以适时发展入党,并指示南市部委一名叫陈英當的同志与杨峻德接洽。
在陈英當的直接领导下,杨峻德以预备党员的身份在南市部委工作了一段时间。杨峻德不仅理论和政治水平高,而且工作特别扎实、稳重,很注意深入到上海的学生、工人和市民当中调查研究、了解实情,协助南市部委开展了不少党的活动。杨峻德的工作表现,陈英當和南市部委的同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明显,组织上对杨峻德的考察给出了满意的评估。
一天早上,杨峻德按惯例到秘密点与陈英當会合,准备新的工作,发现陈英當和另一个陌生的同志在等他。
杨峻德进门后,陈英當就关好门窗,压低声音严肃对杨峻德说:“杨峻德同志,经党组织考察,结合你多年的表现,组织上认为你已经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拟批准你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随时有牺牲的准备,你是否愿意?”
陈英當关门窗的时候,杨峻德就预感有什么事要发生,没想到是组织上拟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愿意,我非常愿意!”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杨峻德激动得竟然有点结巴。
“那好,我们现在就举行入党宣誓。我是领誓人,这位同志是监誓人。”
陈英當一边说,一边和那位陌生的同志抖开一块红布匹,悬挂在房间正面的墙中央。
杨峻德认真看去———镰刀锤头,是党旗!他的心不禁突突跳起来。
庄严的党旗前,杨峻德跟着陈英當紧握着拳头举起了右手。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纪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严守秘密,誓不叛党。”
这声音是那么的低沉,又是那么的有力。这是来自心底的呐喊,这是每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向世界的宣言。
从这一刻起,杨峻德始终践行入党誓言,用行动和牺牲书写着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