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光辉历程
血脉—峻节德民·杨峻德||建属六邑
2025-08-2116:52:46来源:

遵照李大钊要求同学们多关注工人、多深入工人群众的倡议,1923年暑假一开始,杨峻德就找了一份新的工作——搬运货物。

搬运工作对身材魁梧、自小劳作的杨峻德来说算不得什么,他力量足、人勤快,很快就与搬运工人打成一片。

搬运余暇,杨峻德认真做了社会调查,了解工人们的家庭情况、收入状况,每天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他们对社会的看法与诉求,以及搬运工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酷暑时节,杨峻德既做搬运又做调查,每天都累到精疲力竭才回学校宿舍,全身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一天傍晚,北京的暑热还未消退,杨峻德又带着一身汗臭赶回学校。

突然,背后一双大手袭来,紧紧地蒙住了他的双眼。

杨峻德心中一紧,连忙挣脱。待他看时,却发现是江禹烈。

回福建老家的江禹烈回来了。

好朋友几个月后重逢,两人都十分高兴。这段时间,个人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多事,大家恨不得一吐为快。

“哈哈,四个月没见你,今天晚上我请客,打打牙祭。”杨峻德说。

“怎么,今天咋有钱了?”江禹烈学着北京腔说着。

“这段搞搬运,一顿饭钱还是有的。关键是咱高兴,有福得同享。”杨峻德笑道。

“好吧,好吧,给你一次机会。”江禹烈笑着答应了。

杨峻德当下叫了葛越溪、刘葆彝、杨学亮、陈汉光、衷志纯等几位建瓯籍的同学一起,到校园边的餐馆小聚。

餐间,大家有说有笑。但问起家乡的情况,江禹烈就神情凝重了。他沉痛地向大家讲述了福建这几年的悲惨境况。

原来,1922年10月统治福建九年的李厚基被驱逐出福建后,皖系军阀王永泉一时控制了福建。独掌北京政府的直系军阀为了收复地盘,先后派长江上游警备司令兼陆军第二师孙传芳部、驻江西的第十二师周荫人部攻闽,迫使王永泉投降。孙、周军于1923年4月入闽,福建直系军阀被周荫人控制。但由于周荫人军力有限,福建各地仍盘踞有海军、民军及其他杂牌军队,大小军阀之间拥兵割据,相互混战,福建人民备受战祸的摧残。

为了弥补军费缺额,中饱私囊,福建军阀盘剥福建人民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周荫人令其弟周荫塘总办福建造币厂,肆意鼓铸劣币,从中获利甚巨。军阀当局还不顾人民死活,强迫人民弃稻麦、种罂粟,从中征收烟苗捐。军阀孔昭同强迫民众种烟的布告,居然露骨地写道:“劝你早下种”“不种亦须解囊”等等。周荫人则规定每亩烟苗交正捐大洋若干元,另有附加税。全省罂粟遍地,烟馆林立,全省十之七八的农田用于种烟,农业生产日见凋零,而沉重的烟苗捐甚至使种烟者收获所得不足纳捐,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

福建军阀还设立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盘剥福建人民。周荫人在福州,设有面粉捐、糖捐、邮政包裹税、冥楮捐、烟赌捐等等。张毅在漳州除征收正税外,还勒收花(娼妓)捐、烟捐、赌捐、田亩捐、酒捐、香烛冥纸捐等。为了增加“花捐”的收入,遍设妓院,每月收捐数千至万元。李凤翔在汀属各县还有所谓义务捐、草鞋费、招待费等名目。可以说是无事不捐,无物不税。

为了勒收捐税,各地军阀的手段亦是无所不用其极。1923年,军阀王永泉的胞弟王永彝,因为惠安农民反抗其所属杨增福团征收烟苗捐,即抽调安海、南安一带北兵约一团,分路进攻惠北各乡。所到之处,逢人即杀,虽妇孺不免。福建军阀的混战及其横征暴敛,使福建人民蒙受了极大的灾难,时人谓“其遗祸闽人今日惨状,则匪军遍地,暴敛横生,农辍于耕,工失于肆,商罢于市,百业凋零,金融纷乱,嗟此闽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也”。

听了江禹烈的介绍,杨峻德和刘葆彝等几位同学心情异常痛恨,对福建大小军阀的恶行咬牙切齿。

“我们得发声,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建声》都停刊了,怎么发声?”

“我们几个人,力量太单薄了。”

“我这段时间在做搬运工作调查,大家知道,搬运工人队伍不算小,但总体他们的力量是不足的。我的分析是,他们还不够团结,组织不得法,领导上也没有明确目标。”

“是的,这就是给我们的启发!”

“我觉得可以把我们福建籍的、建瓯籍的同学组织起来。”

“嗯,这个很好。但必须是志同道合的,否则破坏性很强啰。”

大家讨论热烈,完全忘记了小小餐馆的酷夏闷热。

最终,江禹烈的提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成立“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初定基本宗旨:一是爱福建、为福建,二是促民主、反愚昧,三是团结奋斗去邪恶。

大家综合分析后认为:“北京各高校中,除了我们,建属六邑的同学有一批,我们应立行动起来,向他们发出宣传鼓动与倡议,将同志会建立起来,然后由北京向全国乃至海外拓展,将所有建属同学团结到旗帜下,向家乡福建、建瓯,向国家发出呼声,打倒祸国殃民的军阀,推翻一切腐朽势力,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

宗旨和目标基本明确后,就是付诸实际行动。几个人进行了具体分工。杨峻德与杨学亮一组,负责本校中国大学,外加北师大、燕京大学,及北师大女附中。葛越溪独立一组,负责北大;清华学校在郊外,路比较远,葛越溪主动提出由他负责。江禹烈和刘葆彝、衷志纯一组,除了他们自己所在的国立工业大学,另加中法大学、辅仁大学。还有一些学校,等第一轮工作结束后,再做补充。

北京盛夏,赤日炎炎。他们每天利用课后自由支配的时间,特别是星期日,一次次地往各大学跑,联系在京的30多名闽籍学生,迅速将他们联合起来。杨峻德调查搬运工人的工作结束后,立即把重点转到这个工作上来。鉴于上海、武汉等地还有许多福建籍的同学,他们又或者写信联系,或者只身前往联系,把各大城市主要高校的闽籍同学组织起来,一心一意筹建“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有的同学返回时,因为钱都用光了,只好扒火车,睡煤堆,到北京时已经人不像人了。

奔波忙碌到9月,“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终于宣告成立。“同志会”的《宣言》由江禹烈与杨峻德起草,经大家审议通过后,对外发布:

 

建属六邑国内外各留学同志:

世界是时时变迁的,文化是时时进步的。不能跟着文化进步而进步的社会,即是死社会,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趋向而立足于社会的个体,即是老古董——所以死社会和老古董终久不敬天演公例,必受自然人为的淘汰而至于灭亡。

我建属六邑,偏处闽北,山岭重叠,交通阻滞,社会之废顽,文化闭塞,稍有眼光的人们,未有不共认的。加以近年来迭受政局变动的影响,以致土匪遍地,军卒横行,苛捐重敛,民不聊生。举凡教育、工业、政治、经济等等,非但比他处落后,且江河日下,无不在破产状况之中。

时至今日,如不急起改造,长此以往,前途何堪设想。然则,我们知道,欲改造社会,非从文化宣传着手不可,而文化宣传,又非那种换汤不换药的妥协态度所能成功,所以非彻底的破坏一番不可。我们更知道,欲改造新社会,非个人的能力所能做到,必规模的组织,集中新势力,向认准之目标共同前进奋斗,方能有效。

有鉴于此,特成立“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其宗旨如下:

一、爱故乡,爱父老乡亲,为福建人民谋幸福。

二、坚决反对军阀战争,恢复地方和平与安定。

三、宣传新文化精神,呼呼自由民主之风气,扫除一切封建愚昧。

四、扶正祛邪,打倒一切恶势力。

五、团结,奋进,发展壮大。

                                                                       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

                                                                       民国十二年九月

 

“同志会”成立后,经集体研究决定,以“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名义,向北洋政府递交一封《致北洋政府信》,同时在北京三家报纸上联合发表。信中强烈要求北洋政府结束福建的战争,不要将军阀派系权力之争的恶果转嫁给福建,让福建黎民百姓休养生息,平安度日。此信公开发表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福建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并有数家报纸给予转载。“同志会”成员组织在京福建工商学界人员,举着小旗,呼喊着口号,至执政当局门前举行了示威游行活动。

展陈于建瓯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宣言》(部分)(易向农采集提供).png

展陈于建瓯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宣言》(部分)(易向农采集提供)

其间,杨峻德将成立“同志会”的事报告了老师李大钊,得到了他的高度肯定和鼓励。事实证明,“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是一个爱国进步组织。

与“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发展一样,中国大地的政治也在向前发展。在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以及苏联共产国际的推动下,1924年1月新的国民党宣告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也随之推动,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逐步落地。

南方形势的变化,让杨峻德看到了新的曙光。特别是孙中山的伟大转变,让杨峻德尤其崇敬。

杨峻德觉得:“长期以来,孙中山奋战在民主、民族和民权革命的最前沿,是许多爱国进步青年的偶像。但辛亥革命后,国家依然分裂,军阀割据,官员昏庸,一度让人们对国家前途命运失去信心。现在国民党、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携起手了,可谓是强强联手,国家有望了,民族有望了,人民有望了。”

国共携手合作、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推进,壮大了南方政府势力,加速了北京直系政权的内部分化,间接导致了直系曹锟政府倒台。冯玉祥是直军重要将领,在第一次直军重要战斗中,曾立下汗马功劳。战后受吴佩孚排挤,冯玉祥对曹、吴不满,同时受孙中山代表徐谦影响,密约反戈倒直。1924年9月15日,奉军趁江浙战争相持之机,集结主力,分别向热河和山海关方面出动。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冯玉祥乘吴佩孚在长城山海关一线与奉军激战之时,率部从古北口、密云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在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配合下,于23日晨占领北京城,囚禁了曹锟,发动北京政变。23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名通电主和,同时要求曹锟下令停战,免去吴佩孚所兼各职。吴佩孚主力在前线瓦解,逃往长江一带。

10月25日,冯玉祥秘密回师北京,包围总统府,囚禁曹锟,驱逐溥仪出宫,举行反直武装政变,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倒台。冯玉祥在北京召开政治军事会议,决定请皖系军阀段祺瑞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电请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于11月10日发表《北上宣言》,宣布对内要打倒军阀,对外要推倒军阀赖以生存的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表示接受中共在《第二次对时局主张》中提出的召集国民会议的主张。

北京形势的急剧变化大快人心,杨峻德和葛越溪、杨学亮、衷志纯等人同大众一样,兴奋期待孙中山先生北上和谈。

一天午饭后,杨峻德拿着一份报纸和几个福建籍的同学商谈起来。

“大家快来看看!”杨峻德将报纸摊开在课桌上后,大声地招呼道。

众人围拢看去,是1924年11月18日《申报》刊载的《孙中山对于时局之宣言》(即《北上宣言》)。原来,大家前期虽已经听说了这篇宣言的大致内容,具体文章却还没有看到。现在有了全文,大家很兴奋,一个个认真读起来:

 

本年九月十八日,本党对于出师北伐之目的,曾有宣言。其主要之意义,以为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

……

北伐目的宣言,根据此旨,且为之说明其顺序:(一)中国跻于国际平等地位以后,国民经济及一切生产力方得充分发展。(二)实业之发展,使农村经济得以改良,而劳动农民之生计有改善之可能。(三)生产力之充分发展,使工人阶级之生活之生活状况,得因其团结力之增长,而有改善之机会。(四)农工业之发达,使人民之购买力增加,商业始有繁盛之动机。(五)文化及教育等问题,到此方不落于空谈。以经济之发展,使智识能力之需要日增,而国家富力之增殖,可使文化事业及教育之经费易于筹措;一切智识阶级之失业问题、失学问题,方有解决之端绪。(六)中国之法律,更因不平等条约之废除,而能普及于全国领土;一切租界皆已废除,然后阴谋破坏之反革命势力无所凭借。以上诸端,凡属国民,不别其为实业家、为农民、为工人、为学界,皆无不感其切要,而共同奋斗,以祈其实现者也。

……

本党致力国民革命,于今三十余年。以今日国内之环境而论,本党之主张,虽自信为救济中国之良药,然欲得国民之了解,亦大非易事。惟本党深信国民自决,为国民革命之要道。本党所主张之国民会议实现之后,本党将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所列举之政纲,提出国民会议,期得国民彻底的明了与赞助。

本党于此,敢以热诚告于国民曰: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凡我国民,盍兴乎来!

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十日

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

 

这篇宣言不长,仅2000余字,却集中阐述了当时国民党和孙中山先生的看法。

“孙中山在宣言中主张以商会、教育会、工会、农会等团体的代表组织国民会议,然后通过国民会议,以谋中国统一与建设。我觉得这是一个稳妥的办法。”衷志纯认真谈了自己的看法。

“细观吾国近年来民族萎靡、工业不振,就是军阀乱政、列强入侵、国家不统一的缘故。而中山先生的政策,一贯是实际可行的。我曾对先生所撰的《建国方略》深入研究,也景仰他所倡导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次中山先生北上,实在好极了。”一向文弱,喜欢写不喜欢说的刘葆彝大发言论。

“是呀,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的希望,如果这次来北京和谈成功,则中国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杨峻德长舒了一口气说道。

对于这个宣言,杨峻德也是很喜悦的。他觉得,不管这个办法是否切合实际,终归目标是美好的。

“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争取做一点什么才好。”杨峻德因此补充道。

“我最崇拜中山先生了,峻德哥你说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一个新加入“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的同学快言快语。

杨峻德扭头一看,是北京中国大学的新生兰仁军,她来自福州,父亲是一位国外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现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兰仁军性格开朗,思想进步,是一名女生,家人却给她取了很男性化的名字。

“首先,我们得表达福建学子欢迎孙中山先生的心声。大家应该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多向一些报纸、杂志投稿,鼓吹孙中山先生的功绩和此行的意义价值。”葛越溪接过话茬说道。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批学生,待孙中山先生来时,我们去列队致敬,以示欢迎。”杨学亮补充道。

“那我们要及时把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组织起来,围绕这件大事做足文章。大家可以分分工。”杨峻德再次进言。

最后,大家商量了具体方案,各自分头行动。

为了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顾不得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应邀北上。从11月13日自广州出发,经香港、上海,绕道日本,再经天津抵达北京,孙中山一路上发表了许多讲演,所阐述的政见深得人心,影响广泛。12月4日,当孙中山从日本乘船抵达天津时,两万多天津群众自发到码头欢迎。天津街头张灯结彩,像过节一样,到处燃放鞭炮。人们对孙中山的北上寄予了很大期望。

然而,孙中山由于常年劳累,抱病北上,加之沿途讲演活动频繁和旅途辛劳,抵达天津时,终因肝病发作而病倒。在津期间,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为了不影响革命大局,不辜负各界的期待以及方便就医,孙中山还是启程赴京了。

12月31日,孙中山乘火车抵达北京前门火车站。当时的北京正值隆冬,但数十万民众、学生不顾严寒,早早地等候在这里欢迎。孙中山忍住病痛,步行下车,含笑答礼。

在这些民众和学生中,就有杨峻德和“建属六邑国内外留学同志会”20多名福建籍的青年学子1。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上十所大中学校学生也都蜂拥而至。

杨峻德和他们一起举着“欢迎孙中山先生进京和谈”“要和平、要统一”“迅速召开国民会议”等横幅,站在队列的最前面。

同学们第一次目睹孙中山先生的风范,无不欢欣鼓舞。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孙中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殚精竭虑,已经病入膏肓了。

就在孙中山和病魔顽强抗争的时候,北京的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孙中山到达天津时,北京政变的主要人物、邀请孙中山北上最主力者、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将领冯玉祥因受段祺瑞、张作霖的排挤,失去了实权,只得宣布离开北京“入山休养”。不久,他又通电全国取消国民军名义,自行解除总司令职。“和平统一”的一丝曙光再一次被军阀宰割政局的形势所遮蔽,北方的情势变得更为险恶。

乘孙中山养病期间,段祺瑞公布了《善后会议条例》,随后又宣布将于次年2月1日召开善后会议。这个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会议相对立、参会军阀占大多数而将广大民众代表排斥在外的会议,其目的在于重新划分大小军阀头子的势力范围,再次制造北洋军阀一统天下的局面。

吉阳玉溪西区苏维埃旧址(建瓯史志办提供).png

吉阳玉溪西区苏维埃旧址(建瓯史志办提供)

军阀头子不顾国家、民族利益,只图一己私利的顽固态度,使孙中山只能与他们斗争到底,然而,这却加重了他的病情。1925年3月12日,怀着对国家、人民的无限眷恋,和对未竟革命事业的不舍,一代伟人孙中山与世长辞。而北京也就成了他革命生涯的最后一站,“和平、奋斗、救中国”成了他最后的政治遗言。

伟人逝世,举国缟素。和很多青年学子一样,杨峻德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禁呜呜地抽泣起来。

军阀割据犹在,中山先生的遗志难以实现,国家的前途依然渺茫!

忧心忡忡的杨峻德想起了老师李大钊的话,国家的局面非经过大牺牲、大争斗是不会改观的。幻想大大小小的军阀坐下来和谈,主动让权于民、让利于民,难于上青天!


   ①关于军阀祸闽的状况,参见《中共福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

   ②王楷:《北洋军阀统治下福建军事政治概况》(1926年7月8日),《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辑。

   ③内容系转引摘抄,与原文恐稍有出入,然大意不失。

   ④这里只引用原稿部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