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1906—2005),安徽泾县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财政部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财政部部长等职。
图为吴波像
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半点私利;他在晚年先后立下两份遗嘱,将单位分配住房全部交公,留下了丰沛的精神遗产。他就是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吴波。
寻求真理 忘我奉献
20世纪30年代,吴波在上海任职时读到了鲁迅作品和苏联革命小说,这些揭露旧社会、呼唤正义良知的进步书刊,撼动了吴波的心。就在这时,吴波接触到了共产主义,也因此点亮了他内心的信仰之光。后来,他投奔延安,加入了革命队伍。在革命圣地延安,吴波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迎来了思想上的脱胎换骨。他决心放弃私利,立志不为自己活着,要为人民和国家活着;要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从此,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伴随他,直至生命的终点。
1945年,吴波在晋察冀边区主管粮食工作,在发展边区粮食生产,积极解决农民生活和部队给养问题上成效显著。1948年,他在担任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副部长时,积极推动建立新的公粮制度、粮食管理调运制度和城市工商税收制度,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诞生前夕,时任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副部长的吴波带着筹备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历史重任,与同事带着账本和财政文件档案进入北京,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开始筹建新中国财务机构,参与奠定新中国财政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以及大规模建设的关键时期,吴波担任财政部副部长。“要节约国家的每一块铜板。”这是他工作时常讲的话。
当时,为了解决食堂吃菜问题,部里决定围一块空地种菜,然而连围栏的材质,他都要斟酌一番。据说,相关部门准备花200元建竹篱笆墙,写报告请示吴波批准。他却批示要重新计算,看看是建竹篱笆墙省钱还是拉铁丝网省钱,最后拉铁丝网省了20元。有些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吴波却认为,财政收入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要精打细算,一定不能乱花钱。
身为财政部领导,吴波一生不知管过多少钱,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集体,将个人需求压缩到最低。几十年间,吴波只穿过两套中山装,一套灰色,一套浅灰色,两套换着穿。他会客室的沙发又破又旧,却总说补补还可以坐,多次拒绝更换。
不留私产给后代
在财政部工作初期,吴波住在大酱坊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1976年唐山大地震,他家的墙体裂开了几道大缝,几乎成了危房。有关部门提出要给维修,当时把水泥、沙子等材料都运来了,他却坚决不同意维修,只是把墙体的裂缝用水泥补了补。
到了晚年,吴波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一栋居民楼中两个单元的住房。当时财政部楼房不够分,他坚持要把分给他的房子让给别人,组织考虑到平房条件太差,住楼房方便一些,就没有采纳其意见。在推托不掉的情况下,吴波只好住进这套楼房里。
吴波说:“我参加了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85岁那年,吴波病重住院,深感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便在出院后的第一天就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请秘书做见证人,让自己的儿子负责记录,留下了自己的遗嘱,那就是去世后,将自己住的房子交回财政部。并在遗嘱中写道:“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过世后,这两个单元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我的子女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
两年多后,吴波身体状况更不如从前,他对房子交公的事还是放心不下,便又写了第二份遗嘱。这份遗嘱,直接写给了时任财政部领导。在第二份遗嘱中,他再次强调:“在我老伴过世后,我的住房必须立即交还财政部。子女有什么困难,由他们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解决。”
两份遗嘱,在财政部党组成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对老部长吴波的高风亮节赞叹不已,遵照吴波的意愿,只好选择同意。大家明白,按照吴波的遗嘱办,就是对他的最大理解与敬重!
我们家的孩子,不应该有任何特殊
从财政部办公厅主任到副部长、部长,吴波担任财政部领导30多年,一贯提倡勤俭节约,严格做到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便宜。他的几个孩子没有沾上他半点儿光。
大儿子吴本宁1955年报名去甘南支边,吴波的一位老战友曾想帮吴本宁调到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兰州市,吴波知道后便给拦住了。此后40多年,吴本宁一直生活在甘肃舟曲县,直至病逝。
二儿子吴威立,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机关工作,曾有机会到更好的部门国资局工作,但是国资局归财政部管,吴波也给拦住了。
幼子吴本立,曾在北大荒支边开拖拉机,后来自己考上教师,工作表现优秀,多次受到各级好评,被组织派去香港进修。吴波听说后,打电话要求取消吴本立的进修资格,把名额让给了其他教师。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利用他的关系。他说:“我们家的孩子,不应该有任何特殊。”他一生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正如其晚年所创作的那首诗:
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
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
共产党员这四个字,不仅意味着一种政治责任,更代表着一种精神标杆。吴波用他的一生表明他始终没有背离忠诚于党、献身于党的事业、做一个无产者的初衷。在吴波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广阔胸怀和高尚情操。
《清风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