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戏,又称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古代茶艺,其特点是仅通过“下汤运匕”,即注汤、搅动茶匙等方法,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茶百戏在唐代已初现雏形,宋朝完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说明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不仅茶具出名,分茶(茶百戏)也十分盛行。宋朝,茶百戏为朝廷所推崇,并被杨万里、陆游、欧阳修、苏轼等大批文人推广和传播。元朝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分茶流传。2009年经研究和发掘,这一古老技艺获得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能以绿茶(蒸青团饼茶)为原料演示分茶,也可以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为原料演示。
茶百戏所用的原料多为研膏茶(团饼茶),由团饼茶加工成可用于点茶的茶粉(古称曲尘),需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等工序,茶百戏的演示步骤主要有候汤、烫盏、点茶、分茶。目前考证的茶文化史上,它是唯一能使茶汤纹脉形成各种文字和物象的古茶艺,有别于日本茶道和现代一般的茶艺,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017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