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书院大门牌坊
在政和县澄源乡上洋村(旧称梧桐上洋),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梧峰书院,创建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开闽北乡村书塾之先河,立宗族教育之榜样,是政和见诸记载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闽北、闽东最早建立的书院之一。
唐咸通年间(861年前后),光禄大夫许延二在澄源乡上洋村东钟山山麓下廨院坑(现称书院坑)创建梧峰书院,其时有成片建筑4栋,包括书斋、讲堂、馆舍、伙房等,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许延二,名德勋,生于唐大和四年(830年)。宣宗时,许延二拜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与其兄许延一同掌皇室库钞。相传当朝权臣刘姑司要求划拨银两被拒,陷害兄弟俩贪污,许延二被降为楚州山阳县令,许延一则被削职归家,兄弟二人愤然弃官归隐。据《政和姓氏志》载,许延二于大中九年(855年)启程南下,次年端阳节前途经政和,观其风水人和,为避免再度受迫害,决定隐居于此,成为政和澄源许氏入闽始祖,后来创建梧峰书院,为当地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梧峰书院创建初衷是教育子弟学习儒家经典,崇学向善,早期仅是许氏子弟诵读经书的家塾式场所和许延二的读书藏书之所,后逐渐闻名乡里,要求入学者甚众,不久逐渐演变成民办书院。许氏后人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澄源其他各姓氏家族纷纷响应捐钱粮和田地资助书院,许氏后人因此聘请饱学之士到书院任教,置办学田,并招收许氏之外的学子。
梧峰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有过多次修葺和扩建,存续至民国时期。1937年,书院改为公立国民中心小学。1942年,校舍迁至澄源洋头庵。1958年,梧峰书院被彻底毁坏,屋瓦和木料被拆除另作它用,仅存一口古井和一堵残垣断壁。
梧桐书院鸟瞰图
2017年,梧峰书院筹建理事会以“书院坑”旧址为中心开始重建,总投资约3000万元,2023年12月竣工,现名“梧桐书院”。书院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四进制院落,前为牌坊,正面书“梧桐书院”,背面为“国运遐昌”,穿过牌坊即为书院广场,沿广场台阶而上是书院门楼,楼高一层,前为庭院。越过门楼走过登云桥、泮池,就是书院主要建筑智仁堂,其右侧为状元楼,穿过智仁堂即为雅苑,其东为慈爱厅,西是博雅厅。雅苑再往里有一院前广场,书院旧址位于其中,其后则是延二公祠,主祀许延二。公祠左侧有廨院遗址和许延二及梁夫人墓;再往左侧即为“廨院坑”,此处有北苑贡茶清平焙遗址和异品亭。书院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采用仿古中式江南风格建筑,青瓦白墙,古色古香。
清平焙古遗址
从家族式私塾到民办书院,梧峰书院千百年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在政和教育史上书写了的浓墨重彩的篇章。澄源乡古民居门楣上镌刻的“汝南公评”“评追汝南”题字,承载着东汉许劭、许靖兄弟“汝南评”“月旦评”的文化基因,与当地梧峰书院崇文重教的精神传统相得益彰。像“梧树旧家风”这样的石刻门联,在澄源乡各个村落随处可见,体现的正是当地乡民在梧桐书院教化下耕读传家的风尚。清代进士彭铭寿在游历讲学梧桐书院后写下“梧峰气象倍雄强,荫育人才更异常”,勾勒出书院培育英才的气象;而浙江景宁人叶向辰的诗句“更有栽培丹桂客,人人有路透蟾宫”,则寄托了对学子蟾宫折桂的深切期许。二者遥相呼应,共同诠释了书院以“梧峰”为名的深刻寓意——既是人才荟萃的象征,更是文运昌盛的寄托,这种崇文重教的精神至今仍在政和这片土地上传承弘扬,如今的上洋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教师村”,一个小小的村子竟有从事教师职业者达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