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松溪篇(三)仁泽书院
2025-07-1715:42:14来源:

1752738173375199.png

松溪县大布村仁泽书院大门


仁泽书院位于松溪县城东北的河东乡大布村。大布村2019年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汉寺,还有明清古建筑100多幢,是远近闻名的文教之乡。

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解决子弟教育大事,大布村在罗汉寺内设立书院,以寺庙部分公产和乡贤林义渊等人赞助的银元,购买田地(称学租田),田租用于支付书院教师工资。清康熙《松溪县志》记载:“罗汉寺,在皈伏里,闽龙启二年(934年),孟仁择建。”该志又载:“孟仁择,为唐银青禄大夫,位尚书,由瓯宁迁居邑之皈伏里,建罗汉院于金山之麓,洪武间改为寺。寺在县东十里许,旧有碑载其事。”孟仁择忠厚仁爱、乐善好施,在朝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村民自发为其塑像奉祀于资寿寺和罗汉寺,让子孙长久纪念,教育后人。书院冠以“仁泽”二字,既是感恩孟仁择的遗爱,又寄托了大布先贤用“仁礼”为核心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教化子弟、泽被后生的美好祝愿,期望以“仁德恩泽”精神教化子弟后生。

仁泽书院创建伊始,便集聚藏书,延聘名师,招收本族、本乡子民读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和二十七年,分别考取贡生的黄立品和庠生何昭铎先后到书院任教并主持工作。何昭铎教学灵活,方法多样,在当地颇有声望。同期,各大姓祠堂均设书灯田,以田租奖励入泮的庠生、廪生、太学生、武庠生,促使大量学子入读,书院的招生人数从几十而达上百不等。书院教学十分注意“化民成俗”,重视社会教育,加强对学生和当地群众的伦理道德教育。仁泽书院创立后,大布村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培育出贡生22人,监生16人,庠生8人,廪生6人,太学生57人,武庠生37人。


1752738257275456.png

松溪县大布村仁泽书院内景

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废除,仁泽书院积极向现代教育机构转型。宣统元年(1909年),书院搬出罗汉寺,在距离罗汉寺不远处重建,并改为仁泽初等小学堂,继续发挥教书育人的担当使命。抗日战争时期,罗汉寺一度成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教学点。1939年1月,抗日烽火风起云涌,浙大竺可桢校长提请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浙东设先修班,并把校址设在龙泉芳野,校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2年8月,浙东战局吃紧,龙泉分校迁至仁泽书院。从此,大布村这个小小村落,深深嵌入了浙江大学百余年的厚重史册中。

仁泽书院在培育文风、学风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孟仁择的事迹成了大布村人的骄傲,“仁泽”精神对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设置过“仁泽区”“仁泽乡”,“志学乐道,富而好礼”也成为大布村的精神体现。解放后开展扫盲运动中,大布成为松溪县的示范典型。彼时社员识字热情高涨,白天抓生产,晚上进夜校,出现姐弟、夫妻同校,两代、三代共同学习的热潮。课本随身带,田间是课堂,形成“百人教、全队学”的新气象。经过两年突击扫盲,1959年底大布村青壮年非文盲人数占98%,八岁以上少年、青壮年有92.5%的人会说普通话。1960年,大布村被国务院评为“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全国业余教育先进单位,荣耀一时。

2024年,根据大布民俗文化村整体规划,松溪县委、县政府重新修缮仁泽书院,书院占地面积超600平方米。该书院根据“文化遗产+”模式,丰富“朱子文化”形式,围绕“物化、教化、活化”主题,划分为展示、阅读学习、体验、宣传宣教四大功能分区。修缮后的仁泽书院,重焕新颜,成为游客沉浸式了解大布历史,感受理学文化的窗口,和千年古村大布村一起大步走向未来。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