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卢书院前身为南宋朱熹所筑“吟室”,位于松溪湛卢山剑峰下。湛卢山为松溪县历史文化名山,距县城10千米,相传,春秋时期,欧冶子在此铸成天下第一剑——湛卢剑,故以剑名山。清康熙《松溪县志·地理·山川》载:“吟室,紫阳朱子因父韦斋公宦政和,葬父朱公森于护国寺,自后往来祭扫,侨寓松源,因筑室剑峰之下,读书于此,颜曰‘吟室’。岁久湮没,今改名中祠。”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得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但需等时任同安主簿三年秩满,才能得以补缺。待职期间,朱熹寓情寄怀于湛卢山,在吟室读书著述、讲学授徒,常以诗篇寄托情怀,或沉浸在佛经道书之中。绍兴二十三年,朱熹离开湛卢山赶赴同安任职。宝庆三年(1227年),松溪县人在湛卢山朱熹读书讲学的“吟室”旧址,建造湛卢书院,地方官员每年要在书院举行春秋二祭。因往返湛卢山不便,后将书院迁至县城西南面。
湛卢书院建成后颇具规模,布置庄严肃穆,厅堂正中祀朱熹神像,两边配设蔡元定、黄榦、真德秀、刘爚四大儒学学者像,书院大厅为讲堂,边房为学生宿舍。书院开设课程以濂、洛、关、闽之学为主,学生按考试成绩分正课生,副(附)课生。书院还置有农田收租,农田由政府拨给,称为学田,作为办学经费和学生住食费用。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福建行省参政阮德柔扩修,并以书院面朝湛卢山命名“湛卢书院”。元代揭汯在《湛卢书院记》记载:“中为讲堂,北为文公祠,祠之南为展礼之庭,堂之南为泮池,而梁其上,翼以两庑;又南为大门,堂之左为燕居,门之右为兴文神祠,门之左为参政公祠。”次年,闽海佥事般若帖木儿行部,嘉奖此事,并请求朝廷赐额,到至正二十二年方得朝廷赐额。此时,湛卢山麓书院改为僧舍,称为“下祠”。
湛卢书院的山长多有名儒担任。元至顺四年(1333年),北宋理学家杨时七世孙杨缨任湛卢书院山长。杨缨,字绵公,号钓溪,松溪人,元代学者。他在濂、洛、关、闽各流派学说上造诣颇高,善草篆与诗赋,毕生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颇有声望。任书院山长期间,他教学有方,求学问道之人纷至沓来,书院鼎盛一时,成为当时播扬“程朱理学”的集学之地之一。他曾描述当时学子们在书院学习的盛况:“乃藏修之得所,常抱膝而长吟,时而玩峰头之月,时而鼓洞口之琴,时而倚檐前之竹,时而听窗外之禽。文射北斗之光,一灯频燃黎火,山擅南天之秀,万象尽罗胸襟。”此后,担任湛卢书院山长的还有清代江南进士杨栋、连江进士孙让、长乐进士陈祖谦等人。
湛卢书院在明、清两代几经兴废,有时在山上办书院,有时在城内设书院。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城内湛卢书院毁于兵灾。景泰年间(1450—1457年),御史张谏、知县张绅重建。正德(1506—1521年)中,书院毁,县丞张拱枢重建后不久又遇大火。嘉靖五年(1526年),知县陈辅将城内湛卢书院改建为民居,迁书院于旧学之西、谯楼之东。嘉靖十五年,建宁府同知汪玩命知县黄金迁建书院于湛卢山麓,并置田56亩以供祭祀,后又倾圮。湛卢山麓的湛卢书院曾由邑人范诸寿、陈腾复捐资扩建,陈镕亦曾捐田八亩用作书院学田,至明末清初,倒塌毁坏。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教谕高于岗热心教育,捐资重建湛卢山麓的湛卢书院,道光(1821—1850年)末又荒废。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县潘汝诚好学尊儒,振兴文教,决定在保留湛卢山麓书院的同时,又把城南的石壁禅寺(位于今松溪一中处)改为书院,也以湛卢书院为名,使居家童生就近入学。城南湛卢书院按石壁禅寺故址地势自北起分层建设。书院大门为门楼式建筑,门额题名“湛卢书院”。大厅宽10米,进深12米,正中祀朱熹,朱门四弟子配祀于两旁。大厅后有三进厅堂,每厅中排长桌长椅,以供士子自学休憩。厅堂均铺方砖,厅前护以栏干,两旁有宽阔石阶七层下入花苑,中设各型花坛,种植桃李、芭蕉、美人蕉和各类花草。厅堂左右为厢房,窗明几亮,为士子寝室。城南湛卢书院废于清末,民国18年(1929年),以其址充作松溪县立初级中学校舍。次年,松溪县立初级中学改称松溪县立湛卢初级中学,1958年称松溪第一中学。
湛卢书院播扬“朱子理学”,开阔了松溪文化教育新天地,历代培育出大批著名学者名士、重臣名宦,如著名学者李濬、江观、
易璘,重臣魏濬和真宪时等。
据考证,湛卢山麓的书院原有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有石碑一座,文曰“朱子读书处”,还有一石匾嵌在书院的门顶上,刻着朱熹手笔的“静神养气”四个大字,可惜全都淹没于荒山之中。现遗址呈两进台式基址,长约30米,宽约20米,仅存部分墙基及少量断墙,2015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吟室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