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建县历史悠久,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东平县,南唐保大九年(951年)为松源县,宋开宝八年(975年)称松溪县,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文风兴盛,人才辈出。
北宋时,朝廷崇尚儒术,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松溪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开宝八年(975年),松溪始建县学(学宫)。南宋后,朱熹、杨缨等理学家在松溪创立书院,著述讲学,以书院为阵地传播并发展理学理论,培养经世人才。据统计,自宋至清,松溪共建书院8所。
南宋时,理学家朱熹到政和祭扫祖父墓,途径松溪,建“吟室”于湛卢山的剑峰之下,不时来此读书著作、讲学授徒。宝庆三年(1227年),松溪县人在湛卢山朱熹读书讲学的吟室旧址建造书院,是为湛卢书院,成为松溪书院创建的开端。元至顺四年(1333年),北宋理学家杨时七世孙杨缨任湛卢书院山长,在湛卢山建续贤庵,后更名杨氏书室。清雍正七年(1729年),松溪县奉谕设正音书院,供士子学习官话,院址在城南石壁庵。清代,松溪乡村先后创建书院,渭田有琢玉书院,设在渭田街头,民国3年(1914年)改办渭田高等小学;郑墩有建溪书院,清末改办学堂;大布有仁泽书院,花桥有兴文书院,茶平(原东关里)有宾兴书院。
松溪湛卢书院、杨氏书室等书院推动了松溪文化教育的发展,其学术教育践行朱子理学思想,培养了不少学者、名宦。明代,松溪县有9位进士。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松溪县魏濬、真宪时同登进士榜。魏濬历任江西布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等职,真宪时历任河南按察使、宁夏巡抚,他们出入朝廷,为官廉洁清正,敢于抑制豪门,惩办污吏,被列为一代名臣。特别是魏濬和当时的陈至言、叶纪、范茂先、陈木等合称松溪五才子,都有文集传世。据不完全统计,宋至清代,松溪县有举人87名,进京师国子监的贡生达365人,其中朝廷重臣10余人,出任知县29人,知事7人,县丞12人,在全国各地学宫任职达500余人。随着文化教育的兴盛,松溪尊师重教、兴学奖学良风日盛,历代县内各大姓祠堂都设置“学田”或“书灯田”,奖励考中功名或升入各级学校的本族青年,这种风气延续至今。
松溪县书院情况一览表
书院名称 | 创建人 | 创建朝代 | 地址 |
湛卢书院 | 朱熹 | 南宋 | 东关里(今茶平乡) |
杨氏书室 | 杨缨 | 元 | 东关里(今茶平乡) |
正音书院 | 官府 | 清雍正七年 (1729年) | 城南石壁庵 (今松源街道) |
仁泽书院 | 大布村 | 清 | 皈伏里大布村 (今河东乡大布村) |
琢玉书院 | 不详 | 清 | 豪田里(今渭田街头) |
建溪书院 | 不详 | 清 | 杉溪里(今郑墩镇) |
兴文书院 | 不详 | 清 | 庆原里(今花桥乡) |
宾兴书院 | 不详 | 清 | 东关里(今茶平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