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光泽篇(一)概述
2025-07-1709:57:11来源:

光泽县地处闽赣交界处,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建县。庆历五年(1045年),朝廷诏令天下州县设立学校,光泽学校教育由此肇始。作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在光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孕育英才,更推动文化传承。自宋至清,全县先后创办有10所书院,其中宋代2所、元代1所、明代1所、清代5所,另有修建时间不详的廌山书院。

宋代,受理学和朱子的影响,光泽书院文化开始发展。创办最早的是西山精舍,绍兴六年(1136年)前后创建,为理学家李郁(号西山)读书讲学处。最有影响的是云岩书院,绍熙元年(1190年)前后创建,为宋代理学家李方子读书讲学之处,前往求学的四方学子络绎不绝,书院灯火彻夜不熄,书声琅琅,“云岩书灯”也成为光泽八景之一。元代诗人黄镇成到此写下《云岩书灯》:“曾伴先生共夜阑,时留余焰在云端。自此折桂蟾宫去,剩馥残膏几岁寒。”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光泽县人龚永、刘廉合撰《尚书解》进呈朝廷,得旨批建崇仁书院,后知县刘克明撤崇仁书院,将书院旧材用以修建县学。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黄伯珪进士及第后,在新甸街为黄伯珪立有文魁坊,在月山建月山书院。


1752717997561216.png

崇仁书院


清代,光泽新建书院5所。雍正八年(1730年),光泽县奉文修建正音书院。乾隆二年(1737年),县令李光祚建紫阳书院,延请老师在书院讲学,中祀朱子神位,配以奉祀李方子,对光泽的文化教育发展具有重要贡献,亦是光泽书院与理学渊源深厚的体现。乾隆二十七年,县令王瑶倡导邑人在义学原址上建造书院,名杭川书院,并将紫阳书院的膏火租移至书院,同时停止紫阳书院的授课。咸丰三年(1853年),县令区天民倡民捐资建造双溪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县令张广埏为奉祀乡贤高澍然,由邑人筹建东涧书院。廌山书院又名游定夫祠,为游定夫裔孙建,创建时间不详。

书院兴而人才出。两宋期间,光泽儒学之风蔚然,为远近闻名的尚儒之邑,全县有进士23人,理学传道,不乏名家,如李郁、李方子等。元代有山水田园诗人黄镇成,其《尚书通考》《秋生集》被选入《四库全书》。明清两代有进士11人,其中“三为御史”的明代副都御史陈泰,以清操留名于世;清代地理学家何秋涛著《朔方备乘》,论述中俄关系,探究边陲史地,图谋强国御侮,成就斐然。这些杰出人物的出现,无不彰显光泽书院教育的深远影响。


光泽县书院情况一览表

书院名称

创建人

创建时间

 

西山精舍

李郁

宋绍兴六年(1136年)前后

城西大陂

云岩书院

李方子

宋绍熙元年(1190年)前后

城南云岩山(今城隍庙处)

崇仁书院

龚永

刘廉

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

崇仁乡崇仁街

月山书院

黄伯珪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后

新甸街

正音书院

官府

清雍正八年

(1730年)

光泽城东

紫阳书院

李光祚

清乾隆二年

(1737年)

原在城西(今荣兴花园安置房处)

杭川书院

王瑶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2年)

原城中(今实验小学杭川分校处)

东涧书院

张广埏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后

西城外月山

双溪书院

区天民

清咸丰三年

(1853年)

东城外回龙阁下交溪口

廌山书院

游定夫裔孙

不详

十三都源溪邨(今光泽华桥增坊源头村)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