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清廉故事(第7期)||赵镕:顾全大局的好管家
2025-07-1709:25:27来源:《清风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

赵镕(1899—1992),云南宾川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图为赵镕像.png

图为赵镕像


在北京市东城区外交部街胡同内有一处老式的宅院,不算宽大的红门上,挂着“光荣之家”的牌子,这里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开国中将赵镕曾经的住所。他参加革命做后勤保障工作,为国家管钱管物几十年,却没有私花过公家一分钱。周恩来总理曾亲切地赞誉他:“顾全大局,是个好管家”。

从爱国学生到革命者

1899年10月17日,赵镕出生在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的中国正饱受帝国主义欺凌,无数仁人志士正苦苦求索救国救民之路。云南一批又一批革命青年站出来,加入救亡图存的行列之中,赵镕就是其中一位。

1917年,18岁的赵镕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1927年,当他得知朱德正在南昌创办军官教育团时,便报名入团学习,顿时“感到一切都焕然一新”。

在朱德的教育和启发下,赵镕终于找到了一生追寻的真理─共产主义,领悟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在纷乱的政治局势中,赵镕如同找到了指路的灯塔,坚定地向组织表达了赤诚的革命信念,并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1月,他随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在湘南南部参加了著名的湘南暴动。4月,他跟随朱德、陈毅等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从此,赵镕的革命生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背布袋的部长

1930年,赵镕任红军军需处军需员,后调任红12军经济处会计科科长。1932年,赵镕被任命为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当时的供给部职责特别广泛,任务繁重,加上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使红军作战部队没有固定的基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物资短缺,造成部队物资供给极度困难。身为供给部部长的赵镕,积极组织供给部人员千方百计进行筹措,保证了部队的需要。

在红军长征时期,赵镕组织所在军团供给部一面筹措经费物资,一面动员1000多名群众,组成数十个运输队跟随大部队行军作战,保证了主力红军的基本军需,为长征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征途中,赵镕始终背着两个布袋子:一个装满银圆、银毫子,另一个装着账簿表册,走到哪儿记到哪,把账记得清清楚楚。有一次,布袋子弄丢了,他急忙跑了二里地才找回来。从此,这两个布袋子再也没有离开他的身边,连睡觉的时候,都要架一根扁担,头枕着钱袋子,脚踩着账本,于是战友们称他为“背布袋的部长”。

从井冈山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赵镕一直从事军队后勤领导工作。无论是深入商号动员募集资金,组建被服厂、制鞋厂、皮革厂、修械所、制弹厂等,还是在烽火硝烟中精心开办供给学校,赵镕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人民军队战时供应及后勤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早期在军队中做供给工作的大部分是农民,不会记账。赵镕了解这个情况后,就开始筹备创办红军供给学校。没有教材,他就自己编写教材;没有老师,他就把军队的会计集合在一起给他们上课培训。就这样,在军队里培养出一批会记账的人员。后来,赵镕还编纂了我军第一部《红军簿记学》,并亲自登台授课,为人民军队培养了大批后勤供给人才。

后勤干部最重要的品德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赵镕管钱管物几十年,始终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不贪不占,奉公守法。一生要求自己极为严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和利益得失,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后勤干部最重要的品德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

新中国成立后,赵镕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一次,他的衣服实在补得不能再补了,于是夫人给他做了件新衣服,把旧衣服送给了锅炉工。赵镕得知后,又让家人把衣服要回来,然后把新衣服送给锅炉工。

身为高级干部,赵镕从不居功自傲。他为人亲切和蔼,生活艰苦朴素,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对儿女要求也同样十分严格。在女儿赵京娅的印象中,父亲赵镕唯一一次发脾气是因为自己浪费了一张纸。后来,赵京娅从父亲的日记中才得知,战争年代,父亲写日记都是在小纸条、烟盒上记,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把每张纸物尽其用。

受父亲的影响,唐山大地震时,赵京娅只身前往一线支援,临行前,赵镕对女儿的嘱托是“国家有困难,你应该去”,这句话牢牢刻在了赵京娅心里,让她永生难忘。

“熟悉昨天,珍惜今天,开拓未来……”这是赵镕留下的遗言。他把毕生精力无私地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建设,他的精神和品格将永远为后世所传颂。

(来源:《清风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