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文化遗产
传统曲艺||南平南词
2025-07-1009:44:08来源:《闽北记忆——南平市非遗项目目录(2007—2019)》

南词说唱曲艺源于明末清初江苏苏州一带的“滩簧”小调,现流行于闽北。相传于清道光年间由一位苏州商人传至福建,并与闽北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过去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其基本调,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八句,一句一韵,其中韵调有涛韵、峰韵、秋韵、旭韵、津韵、云韵、霞韵、武马韵、凡工韵等腔韵,然后根据剧情内容需要组成各种不同曲调。

南词唱本文藻华丽,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其律柔美优雅,婉转动听。为使典雅的昆曲文辞更加通俗易懂,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以适应城乡中下层广大听众的口味。早年为坐唱形式,演唱时,演唱者七至十人不等,围坐于方桌四周,每人手持一件乐器,边奏边唱,坐唱分文武场,以八字形两边排开。“静逸轩”是南平历史上第一个南词班社,之后有“同乐轩”“三德堂”“鹤鸣堂”“庚韵琴社”等。演奏主要使用扬琴、三弦、琵琶、笙、苏笛、壳胡以及大锣、大钹、词钹、渔鼓等乐器。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