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两次入闽作战,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巩固和发展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扩大了革命影响力,凝聚了革命力量,为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闽北红军与红十军的关联
闽北苏区是以地方自身与红军帮助相结合建立起来的,闽北红军与红十军关联密切。1929年1月29日,以陈耿为领导核心,在上梅下屯村成功举行了第二次崇(安)浦(城)农民暴动。之后以东坑为中心的铅山农民暴动,开辟了铅山南部地区的武装割据局面,推动了铅山县21个区的革命形势,为日后闽北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与合并打下了基础。1929年8月,陈耿与信江苏区取得联系,方志敏特地派黄富武等同志到闽北帮助工作,黄富武带来了方志敏等创造赣东北根据地的成功经验,用于建立巩固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1929年10月,崇浦暴动中产生的16支民众队在崇安黄龙岩整编结束,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55团诞生。团长由陈耿担任,下辖3个营、9个连和1个特务连,500余人。
1930年4月15日,中央军委计划“从速集中信江和赣东北各地的红军扩编为军。” 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红军代表会议,号召各根据地“猛烈扩大红军”。同年6月20日,中央军委长工局办事处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决定赣北、赣东北一带红军“应立即集中,正式成立红十军”。根据这一精神,中共赣东北特委以江西独立一团为基础,吸收赣东北各地赤卫队、游击队和部分少年先锋队队员,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7月22日,方志敏在乐平县南界首村主持了隆重的红十军建军典礼,军长为周建屏,政治委员为吴先民。全军指战员1700余人,长短枪1000条支,军部下辖一、十、十九3个团,每团6个连,每连80余人,枪63支。另编一直属特务营(下辖3个连),一个机炮连(机枪1挺,迫击炮1门)。
7月25日,福建省委巡视员邱泮林抵达崇安。27日,中共崇安县委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邱泮林传达了党中央将闽北、赣东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以及党中央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组编红十军攻打大城市与福建省委关于党、团、工会合并成立行动委员会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基于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做出的。在会上,到会代表对两块根据地合并没有表示异议,但对抽调刚组建的闽北红军主力红五十五团去攻打大城市的决定争论激烈。抽调完闽北红军主力,闽北苏区的武装力量削弱,防御能力就会减弱,福建国民党当局,特别是闽北国民党当局及西南方向的围剿力量,都会给闽北苏区造成压力;在抽调主力的前后或同时,闽北苏区的重要领导人杨峻德、陈耿等,先后被调离闽北,剩下的武装力量缺乏强有力的指挥。这些原因也为方志敏率红十军进入闽北作战埋下伏笔。最后会议进行表决,形成了服从上级决定的意见,并通过了合并期间的工作方案。扩大会后,崇安苏区掀起了一个扩大红军的热潮,数日之间有1000多名纸工、船工及贫苦农民报名参加了红军。苏区政府以这些新战士为主,组编了一个红军教导团,由陈耿兼任教导团团长。至此,闽北红军发展为两个团2400多人,快枪100多支。1930年10月5日,李静愚、李克敌率领闽北红军主力红五十五团、教导团1500多名战士开赴赣东北,编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闽北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和红军,正式划归赣东北行动委员会领导,至此闽北、赣东北两地根据地正式合并。
在红十军第一次入闽作战前,因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强令攻打大城市,也使赣东北苏区陷入危机,苏区的军事、经济等都受到严重破坏。红十军从回师赣东北以后,恢复了上饶、横峰苏区。方志敏将闽北红军独立团加以整理补充,派回闽北。1931年1月,闽北红军独立团300多人在团长谢春篯、政委邹琦率领下,来到崇安县坑口乡。之后,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在崇安坑口成立,并组建了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和闽北分区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领导闽北苏区的武装。但由于机会主义错误的影响,红军中的政治军事工作都做得不好,领导同志对战略战术很多是模糊和错误的。红十军自上饶、河口胜利后,到入闽作战前“很久没有打过大胜仗了”。党组织决定方志敏由苏维埃主席调任红十军,暂代红十军政委。
二、红十军第一次入闽作战经过
1931年2月起,蒋介石调集约20万重兵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1931年3月,国民党军向崇安苏区发起更大规模的“围剿”,参与“围剿”的敌军有国民党福建海军陆战队林秉周旅第三旅、省防军钱玉光旅及江西守敌胡其三、马励武的2个团共2万余人。敌军采用分兵进扎、步步推进的战术,疯狂烧、杀、掳、掠,大批红军家属和革命群众遇难。在敌众我寡的劣势下,闽北红军独立团屡次失利,团长潘骥牺牲,士兵动摇,失却了胜利信心。闽北分区委党政军机关一边被迫从坑口转移至闽赣边境的大王坳、五府岗一带山上打游击,一边向赣东北特委告急,请红十军火速增援。方志敏在赣东北特委讨论如何援闽的会议上首先发言,强调红十军必须援闽作战。出发前,方志敏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分析赣东北苏区和闽北苏区的形势,阐述了这次进军闽北的任务,决定避敌锋芒,主动出击闽北。为了迷惑和调动敌人,1931年4月下旬,邵式平率领一部分红军和赤色警卫师向赣浙边境出击,攻克了华埠镇。与此同时,红十军开始向闽北进军。
红十军于4月27日先打下铅山县的石塘,之后向武夷山进发。4月30日,抵达温林关,顺利到达崇安境内,与闽北红军独立团会合。随后投入攻打长涧源的战斗,长涧源是崇安县通往江西的交通要道,敌人重点设防。红十军包围长涧源后,敌人起初不以为意,但在红十军放了几发迫击炮弹后意识到赣东北红军来了。红十军组织多次冲锋未果后,研究出挖地道接近碉堡的方法。经过一昼夜的努力,挖通地道,红军战士将柴草点燃,在当地群众指点下,破坏碉堡前后两进防守,逼出敌人,全歼卢兴邦部一个连。
结束长涧源战斗后,红十军又消灭了廓前、黄柏的敌军,接着开始攻打闽北重镇赤石。赤石离崇安县城约二十来里,一面临河,其余三面敌人修了一道两丈多高的围墙,建了八个碉堡,守敌为福建省海军陆战队的林秉周旅。崇安和赤石互为犄角,红十军布置了两个团埋伏在崇安与赤石之间的大埠桥一带,安排了两个团进攻赤石。5月3日凌晨3点,红十军打响了围攻赤石之战,敌人凭险据守,疯狂还击。天亮后,红军同敌人发生激战,方志敏亲自指挥卫兵连作战,红军指战员们克敌致胜信心十足,奋不顾身地扑向碉堡,使敌军望而生畏,卫兵连长张厚发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最终壮烈牺牲。红军打垮了外围之敌,打进赤石镇,全歼赤石之敌,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
红军本想攻打崇安县城,但由于伤员较多且城内情况不明,最终放弃了攻城,撤回坑口。之后由于敌第五十五师等部队有窥伺葛源的企图,方志敏考虑到进军闽北的任务已经完成,决定回师赣东北。
为了加强闽北的军事力量,方志敏将这次缴获的枪支全数留给闽北,并从红十军拨出一个特务营充实闽北独立团,任命黄立贵为团长,李金泉为副团长兼参谋长。5月7日休整后,红十军西出寮竹关返回赣东北。
此后闽北的形势迅速好转。红十军离闽不久,6月14日,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团一举攻克了崇安县城。7月11日,闽北分区委在坑口召开了闽北分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苏区的范围发展到建阳、浦城、邵武、光泽等地,红色区域得到扩大。
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总结这次入闽作战:“红十军这次进闽北,除军事上得到胜利,打了十一仗,仗仗皆胜,建立红十军在闽北的军威外,主要的,还是这次的胜利,奠定了闽北苏维埃和红军向前胜利发展的基础,这是政治上的一个极可宝贵的收获。”
三、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经过
1932年7月,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调动数十万军队向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中央决定一方面军向建(宁)黎(川)泰(宁)方向进攻,同时命令红十军二进闽北,扩大闽北苏区,使之和赣东北苏区连成一片,进而打通与中央苏区的联系。赣东北省委决定这次军事行动由方志敏负责领导。1932年9月10日,红十军由横峰县渡过信江,第二天到达铅山的杨村,第三天到达武夷山北麓的紫溪。方志敏在紫溪会同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闽北独立团团长黄立贵等汇合,就红十军二次入闽的意义和任务作了重要讲话,并制定了作战计划和行动部署。红十军二次入闽作战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以红十军大部攻赤石,另派一小部配合闽北独立团同时去攻打星村;第二步红十军与独立团合攻浦城;第三步红军自浦城开回后,在铅山行动一段时间,以完成打通两个苏区的任务。
9月15日,红十军、闽北独立团一夜行军一百多里,于凌晨包围了赤石和星村。赤石之敌凭借碉堡顽抗,下午因没有后援力量打算撤退,红军指战员发起政治攻势,敌人举手投降。同时在星村街激战2小时,也大获全胜,消灭刘和鼎一个营。打下赤石时,红军缴获一部无线电台,从此红十军有了自己的无线电台,同中央苏区建立了电讯联络。9月19日,红十军和闽北独立团向浦城进发。行至洋溪尾地方时,遇到国民党官兵下乡收赌捐,但因有漏网的敌人跑回去报信,奇袭浦城被迫改为强攻。清晨,红十军发起进攻,守城敌军烧了民房几十幢形成火海阻止红十军进城。红军战士见此情形十分气愤,组织敢死队,等到晚上发动总攻。晚上,组织敢死队扛着楼梯开始强攻,闽北独立团团长黄立贵、副团长兼参谋长李金泉率部爬城墙,李金泉不幸中弹牺牲。不久,红军爬上了城墙,打开了西门。红军在浦城战斗中,以牺牲十余人、伤八十余人的代价歼敌四百多人,缴获步枪、机枪、追击炮、无线电台等一大批军用物资。
9月23日,红十军经崇安苏区返回赣东北。敌七十九师已全师到达铅山,要来阻止红十军返回赣东北。在铅山的车盘,红十军与七十九师激战两天,曾击退几次,但与强大的敌人作正面的战争无益,第三天晚间红十军让出车盘,另由一条路折回赣东北苏区,放弃了第三步作战计划,没有打通闽北与赣东北两个苏区的联系。
四、方志敏率红十军两次进入闽北作战带来的意义和启示
(一)政治意义
1.推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红十军入闽后,协助当地党组织建立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推行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分田分地。第一次入闽,帮助闽北苏区收复和巩固了失地,第二次攻克星村、赤石、浦城等地。闽北苏区党组织和军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革命力量,扩大闽北苏区范围,推动了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2.传播革命火种。赤石、星村都是闽北重要商业集散地,浦城县更是闽浙赣边上的一个重要城市,但是在福建军阀苛捐杂税的剥削和无厌的需索下,不但工农群众穷苦异常,连商家也一天天的衰败下去。在红十军入城后,浦城工人和贫民来帮助红军,红军则向他们宣传,帮助浦城人民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和工会、农会等组织,成立广(丰)浦(城)独立营,镇压了十二个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没收了九家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劳苦群众,并且筹集了大批军用物资,动员一批工农群众参加了红军。
3.抵制了错误路线干扰,坚持正确方针。在李立三“左”倾路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推行期间,方志敏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盲目进攻大城市。两次入闽作战体现了其灵活的战略调整能力,避免了根据地因错误指挥而遭受更大损失。
(二)军事价值
1.战略主动权的争取。红十军首次入闽作战,直捣闽北反动统治中心崇安县,攻占长涧源、赤石等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举打破了国民党对赣东北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打通了与闽北苏区的联系,为后续根据地连片发展奠定基础。再次入闽,协助闽北红军攻克星村、浦城等城镇,进一步扩大闽北苏区范围,形成闽浙赣三省边界联动态势。
2.战术灵活性与群众基础的结合运用。方志敏注重发动群众,采取“游击战+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术。入闽作战中,红军灵活运用夜袭、伏击等战术,多次以少胜多,展现了红十军的战斗力;依靠群众支持打击土豪、和敌军作战,积累作战经验。
3.留下骨干力量,夯实游击战基础。红十军两次入闽作战后,方志敏根据中央指示和闽北苏区实际需求,主动留下一批精锐部队和军事骨干。特别是黄立贵率领的特务营被编入闽北红军序列,成为闽北苏区武装力量的核心,不仅承担巩固新占领区的任务,还通过游击战术袭扰敌人。这一举措对黄道等人了解闽北打下基础,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后续成为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支点积蓄力量,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组建保存了火种,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三)战略协同
1.牵制敌军主力。红十军入闽作战有效分散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压力。1932年二进闽北时,虽未完全打通两苏区的联系,但红十军攻克浦城县,强化闽北革命根据地,由于浦城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进一步阻碍了闽浙赣三省间敌军联系,间接支援了中央红军反“围剿”斗争。
2.探索区域联动模式。试图“从争取战争的胜利中来扩大闽北苏区,特别着重打通闽北与赣东北两个苏区的联系”,虽然因为战争形势的变化,没有完成这一目标,但方志敏率红十军第二次入闽作战对打通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沟通作出了探索。通过入闽作战加强与周边苏区的协作,也为后续打通闽浙赣苏区、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积累了经验。
总体来说,方志敏率红十军两次入闽作战,从政治意义上,扩大革命影响力,凝聚革命力量,不仅推动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传播革命火种,也是抵制错误路线干扰,坚持正确方针下形成的战斗胜利。从军事价值上,打破敌人的封锁,争取到更大战略主动权,战术灵活性与群众基础的结合,多次以少胜多,展现了红十军的战斗力,并且为闽北留下骨干力量,夯实日后游击战争的基础。从战略协同上,牵制敌军主力,支援中央苏区,策应全国革命,也为后续打通闽浙赣苏区、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积累了经验。从方志敏率红十军两次入闽作战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正确路线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才能实现革命的目标;二是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灵活应变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战策略,才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取得胜利;三是要注重区域协同作战,注重军民融合,这些不仅使红军在作战中能够得到群众的支持,也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在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系南平市党史馆(方志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