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贵芳(1918—1986),又名陈牯老,化名练俊、叶新明,福建省政和县东平镇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福建省委闽浙边的主要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边纵队指挥者之一。
图为陈贵芳像
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辈亲族大都参加过自发的抗租抗税、破仓分粮的斗争。1929年,中共政和支部诞生,在他四个叔叔影响下,从小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建松政革命根据地遭到严重的摧残,他被留在当地担任东平区青年队长。1936年1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后历任共青团区委书记、中共东平区委书记,带领群众渡过了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后,受闽东北特委的重托,作为中共建松政中心县委代表,不顾个人安危进入东平镇与国民党地方当局代表谈判,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地区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建松政特委委员、政和县委书记。他遵循党中央“独立自主靠山扎”的方针,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合法斗争,一面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反顽自卫武装,使政和县党组织和革命武装力量得到极大的发展。1939年,被福建省委评为“模范县”。
1941年2月,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军事围攻。他带领省委特务队随省委书记曾镜冰在崇安村头、坑口一带与敌周旋。在这次军事围攻中,建松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5月,省委派其回建松政代理特委书记,负责恢复这一地区工作。10月,回省委机关工作。1942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地区发动了第二次军事围攻,他在执行转移电台任务中与省委失去联系,转战崇安、铅山、广丰等县,积极设法接应从茅家岭和赤石暴动出来的同志。1942年10月,调任建松政特委书记。翌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以20个团的兵力向省委驻地和建松政地区发动了第三次军事围攻,他的父亲、祖母、妹妹和四个叔叔先后罹难,母亲亦两度身陷囹圄,国顽以3000赏金张榜购买他的头。在此殊死的搏斗中,特委与省委失去了联系,屡次陷敌重围,他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充分地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干。
解放战争时期,当选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常委兼闽浙边地委书记,领导闽浙边界十余县的游击战争。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成立,任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参加指挥纵队主力北上江西开辟新区,迎接解放大军南下,配合解放闽北的战斗。6月,建瓯军管会成立,任中共建阳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积极领导筹粮支前、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
1955年,因曾镜冰案而被牵连,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乃至身陷囹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1986年1月5日,病逝于福州。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系由南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南平市委网信办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