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峰峦叠翠的白马山俯瞰山下的人间烟火,松溪县旧县乡官村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奔流不息的松溪河从村前蜿蜒而过,静静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或许是这钟灵毓秀的山水,赋予了此地独特的人文底蕴,使得官村自古以来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在官村的历史中,李氏家族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他们世代诗书传家,子弟勤奋向学,金榜题名者众多,声名远扬。单在宋代,李氏家族就有三人高中进士,步入仕途为官者更是多达二十余人。这些李氏族人在朝堂之上,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或直言敢谏,为百姓疾苦发声;或精于政务,将一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正是因为这样,世人便将这里命名为官村,以纪念这段荣耀的家族历史。
宋代松溪官村李氏良吏在位期间有何历史贡献,使其家乡得名“官村”?为何在宋朝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一个家族竟能屹立不倒?千里之外的富阳县为何有“兄弟知县”的佳话?李规、李扶是父子还是叔侄?在这般辉煌的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兴衰历程?带着些许疑问,我们开启了这趟循“理”蹈规的官村之行,探寻历史背后的故事。
一
踏入松溪旧县官村,李氏古宅静静伫立在时光的倒影之中,偶尔传来的风声,似在诉说李氏往昔为官为政的风雅。据清康熙版《建宁府志》《松溪县志》记载,宋代,松溪中进士的李姓有三人,分别为李怿、李规、李扶,他们都在这个宅子内成长成才。
该古宅为李怿、李规堂兄弟的府邸,当地人称“官村官厅”。古宅外墙由整齐划一的青石块垒砌,历经岁月打磨,仍散发着古朴而厚重的气息。屋顶黛瓦整齐排列,左右两处飞檐微微翘起,像极了官帽。门外的长条石凳,见证过无数人来人往,让人不禁想要探寻更多它的故事。
踏入敞开的正门,与想象中的“豪宅”大相径庭,斑驳的木墙与砖石相依,纹理间满是岁月的刻痕。二门侧处,有一石刻,其上记载古宅曾经毁于明代青田倭寇之乱,现存宅舍为清代所建。
进入大堂,眼前庭院开阔,四方天井居于宅院中央,抬头仰望,一方蓝天映入眼帘,宛如一块湛蓝的绸缎,被天井裁剪得恰到好处。阳光透过这片天空,洒落在天井之中,形成一片片光影。天井内,依稀可辨天井底鹅卵石铺就的祥鹿和铜钱图样,井底中青草倔强生长,倒为这清冷之地平添了几分生机。正前方的厅堂,两盏旧灯笼高高悬起,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厅内宽敞明亮,几根粗旧的木柱支撑着房顶,门楣上、底柱下,精美的木雕工艺精湛,花鸟瑞兽栩栩如生,仿佛凝固了百年前的灵动与生机。木墙上斑驳的对联依稀可见“厚泽绵延”“陇西骄子”字样,为整个府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正厅门楣曾悬有“蘭台雋品”匾额,彰显着古宅主人曾经的荣耀与地位。古宅虽不见奢华装饰,却自有一份庄重,可以想象彼时厢房内孩童书声朗朗,正堂族人坐而论道的场景。
官村村边有口井,水井旁边立有一石碑,中间是“官村南井”四字,2011年被列入松溪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井上围以整块高65厘米、直径160厘米的青石井栏,是宋徽宗皇帝为奖励李规与李扶直言进谏、政绩卓然特赐,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井栏石上刻字多已模糊,其中“崇宁四年”和“不朽之功”几个字仍清晰可辨。因石井栏用铁链捆绑,从京城运回,至今还能看到磨损痕迹。石井栏千里迢迢从京城运回官村后,李规没有将这珍贵的石井栏安于自家府邸,却安置在了村边。井水清澈甘甜,冬暖夏凉,据说清晨井内水面常高于井栏外的地面。村民们在井边洗衣、洗菜、打水,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构成一幅安居乐业的图景。饮水思源,石井栏见证着官村的日出日落、四季更迭,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对李氏家族的回忆。
二
为解李规、李扶是否为亲父子之疑,特向李氏后人借阅了《松邑李氏宗谱》。家族族谱作为重要凭证,对世系记载极为详细。
在松溪李氏族谱世系图表中,明确记载李规与李怿为同堂兄弟,李怿其子为李扶,这一谱系排列是李规、李扶二者叔侄关系的直接证明。此谱还详细记录了官村李氏肇基开业和后人的宦迹。
官村李氏始祖李安世的定居之举,成为李氏家族在这片土地开枝散叶的关键起点。松溪李氏源自陇西洛州肥乡北宋丞相李沅(字太初,号文靖)之孙、评事宗简之子李安世。李安世凭借家族荫庇获建安尉之职后,举家迁往建安任职。当他带两个儿子李守愚、李守思(李思)行至松溪旧县城南时,被眼前景象深深吸引。此处四周青山连绵起伏,山间云雾缭绕,村前溪水潺潺流淌,田野平坦开阔,山川形貌如双龙戏水,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便萌生了在此定居的想法。
后来,李守愚、李守思兄弟俩遵父命扎根肇基官村。长子李守愚(字佰淳),性资倜傥,博学善医;次子李守思(字仲敬),乐善好施。“杉溪桥,在杉溪里,宋邑人李思建,中丞吴执中撰记。”“始于宋之李思,既而中丞吴执中父子两建,厥后新之者范伯砥、魏觉成。”,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多处记录了李守思修建杉溪桥的事迹,并有艺文《重建杉溪桥碑记》《杉溪桥碑记》等撰记。此外,李守愚、李守思兄弟俩非常重视教育,他们在旧县李墩见山中峰峦奇秀,景色幽雅,遂捐资创建半岭庵书院,广招学子,以作为族人读书学习耕作之场所,并置田若干作为庵堂收入,设“学田”奖励考中功名或升入各级学校的本族青年。在如此兴学重教良风下,培育了很多优秀人才,涌现出多位国家栋梁和名宦,李氏遂成名望大族。李氏家族不仅继承了朱子理学之遗风,还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后人树立榜样,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在家族事务中注重礼仪规范,处理家族内外事务时秉持和睦友善的态度,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得讲信修睦、诗礼传家的精神在家族中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家族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对文教振兴、民俗教化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据官村老人说,书院原佛堂旧屋樑上留有李守愚、李守思的名字。
在李守愚、李守思的努力下,李氏家族在官村逐渐站稳脚跟,人丁兴旺,家风淳朴,成为官村的名门望族,慕名来官村定居的家族也越来越多,官村逐渐发展成一个拥有千余户的大村庄。
三
清康熙庚辰版《松溪县志》记载这样一个神秘而浪漫的传说:每至清秋静夜,月光洒落在平政桥南“放生池”边的河滩上,沙子洁白似雪。这些沙子会在特定情况下,呈现出如同排版好的书本或刻板一样的形态,整齐有序,这一奇景被称为“回沙成版”。更奇妙的是,人们认为这一现象预示着当地士人的科举运势,传说李氏家族李怿、李扶等在科举乡试前都出现了如此奇景。带着各种好奇,轻轻翻开那本略显泛黄、却弥漫着历史厚重气息的《李氏族谱》,一个个名字仿若穿越时空而来,带着各自时代的烙印,诉说着或激昂、或温婉的故事。在书香墨韵中,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自持为民请命,为家族赢得无上荣光。他们秉烛夜读的身影,映照在古宅的青瓦白墙之上,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勉向学。
李怿(字元和),李守愚长子,自少好学,志向远大,天资聪颖,宋元丰二年(1079年)登进士,官至朝奉郎,政和五年(1115年)故。“朝奉郎”为正六品文散官,无实际职务。这种官职也叫“寄禄官”,主要是给退休待遇找一个出口。所以,有关李怿的记录很少,宦迹更是空白。
但其弟、其子,就显赫多了。
李规,字师正,李守思长子,李怿的堂弟,生于景祐四年(1037年),卒于政和甲午(1114年)。元丰五年(1082年)登进士。当时朝廷正讨伐西夏,大臣陶节夫将李规招为宣抚幕官,李规全力协助,积极招纳散亡人员,组织力量修筑堡寨,迫使夏人遁走,展现了出色的军事和组织才能。李规后擢升为环州通判(今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任职期间,他敏锐地察觉到陕西钱法存在诸多弊端,通过深入陕西各地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货币流通情况以及百姓的实际需求,请求改革陕西钱法,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正是凭着这种勤政实干、锐意改革的精神,为陕西地区的经济复苏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后又改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转运判官,再任本路提刑,奉旨审理案件秉持公正,细致审查,数百冤假错案者得以释放,彰显了司法公正和为民着想的品质。最终以平夏等功转朝议大夫,积阶至中奉大夫。李规著有《李师正文集》十卷,被清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收录。
李扶,字持国,李怿长子,生于大观二年(1108年),卒于乾道六年(1170年)。自小命运坎坷,年仅七岁便失去了父亲。但李氏家风家训,却如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李扶成长的道路。他自幼立下志向,发奋读书,孝敬母亲,要传承父亲的风骨,做个于国于民有益之人。后来,李扶迎娶了“三代簪缨”吴岩夫的女儿吴氏,吴氏自幼受家族中刚正清廉之风的熏陶,知书达理,聪慧贤淑。她与李扶成婚后,常以家族先辈吴执中、吴概、吴岩夫的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事迹激励李扶,还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让李扶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仕途。
绍兴十五年(1145年),李扶考中进士,开启仕途,立志造福一方。担任兴国军永兴(今湖北省阳新县)县丞时,大冶县(今湖北省大冶县)历经动荡,百姓流离失所,郡守及各司檄摄李扶为代理大冶县县事。李扶到任后,积极招抚流散的民众,让他们重回故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他安集田里,屏息盗贼,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得当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生活逐渐稳定,百姓对他赞誉有加。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李扶调任富阳(今杭州富阳区)知县,到任后发挥富阳盛产毛竹的优势,采用松溪土纸的制作技艺,雇请家乡纸工到富阳抄造竹纸。最初,试制的富阳竹纸脆软疏松、纸面毛茸,不堪印书,但造价便宜适合国子监生起草文稿和练习书法,被称为“元书纸”,就是如今富阳土纸的前身。至今富阳县还流传“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故事,对当地造纸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李扶研发的元书纸被后人几经改进后,终于成为质地洁白、帘纹细密、光滑坚韧、手扣有声、闻有清香的竹纸中的“上上佳品”,被称为“纸中君子”,深受历代名人的喜爱。2006年,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富阳享有“造纸之乡”美誉,“富阳土纸”已成为富阳最有韵味的特产之一,不但风行全国,还行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我国造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扶后又辗转多地任职,都恪尽职守。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主管文字期间,负责处理重要的文书工作和参与军政事务的谋划,为当地的治理和稳定贡献智慧。在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州任上,致力于整顿州内的治安,推行惠民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明嘉靖松溪教谕操松立《乡贤传》歌颂其事迹,并将其以乡贤身份供奉于县学宫内。
提及宋代松溪李氏,不得不提及李文渊,其虽未被收录于《松溪县志》中,但不失为松溪籍良吏。
李文渊,字深道,生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李规儿子。李文渊没有考中进士,以父恩补陕州湖城主簿、摄虢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令。任职期间秉持家族传承的清廉自持正直不阿精神,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坚持依法公正裁决。任开封府东明主簿时,正逢推行“田均税法”,他肩负着在开封、祥符、中牟三个县推行这一政策的重任。这三县乃权贵豪族云集之地,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他毫无惧色,深知“田均税法”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认真丈量每一寸土地,仔细核算每一笔赋税,使“田均税法”得以顺利开展,百姓的负担得到合理调整,社会的公平正义得以彰显。
李文渊后又调任郑州荥泽(今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北)县丞,改通直郎知杭州富阳县,在任期间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后因家中长辈去世,丁忧去职。李文渊和堂兄李扶都曾任富阳知县,且功绩斐然,至今被富阳文人以“兄弟知县”传为佳话。
李文渊无论身处何职,都十分关心水利环境与民生问题,其关注民生、为民请命的事迹被广为流传。任明州鄞县(今隶属浙江省宁波市)知县时,得知县西有湖广袤数十里,原本溉田2000多公顷,后废为田以给高丽供备费用,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李文渊以唐太和中复湖事迹及宋熙宁中曾巩所撰《修湖记》上于朝,提出“得唐大和中复湖事迹,及熙宁曾舍人巩所为修湖记以请于朝,丐以还民”的复广德湖主张,请还湖于民。后因靖康之难及母忧解官而未最终实现,成为终身遗憾。借读南宋诗人苏庠的诗词之际,他曾有感而发写下诗词,虽不见传世,但著名诗人戴复古在这首诗后附上跋文,对此赞誉有加:“都来五十有六字,写出山林无限奇。当日所题何处景,祇今但见后湖诗。一言一语堪传世,某水某丘仍属谁。试向愁烟推白鸟,无情白鸟又何知。”
绍兴元年(1131年),因李文渊曾与高丽有接触,成为送高丽奉表官崔维清的行伴。绍兴二年以省员罢职奉祠,主管武夷冲佑观。高宗驻跸临安时,因熟悉海道利病,任通判明州兼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提出的严守海道建议被采纳。高宗下诏亲征时,命其措置防托海道总舟师。终以功转朝议大夫,积阶至中奉大夫。
即将离开村子时,路过村尾“尚贤桥”。听村里老人讲述,往昔为了让外出闯荡的李氏儿女们铭记根本,家族众人同心协力,在村口潺潺溪流之上,建起了尚贤桥。
这是一座极具韵味的木质廊桥,桥上方“尚贤桥”三个大字高悬,字体苍劲雄浑。飞檐翘角灵动欲飞,尽显古朴雅致之美。粗壮的木柱稳稳支撑着桥身,榫卯结构精巧严密,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与无限心血。灰黑色的瓦片覆于桥顶,历经风雨洗礼,依旧坚实如初。桥身的每一根支柱上,都镌刻着松溪文人留下的墨宝。“尚公勤劳共创千秋业,贤哲集聚同登驷马桥”“香樟树藏千年岁月,尚贤桥锁六水风光”,这些词句饱含着对李氏家族、官村山水的深情与赞誉,与尚贤桥的古朴风格相得益彰,完美相融。
这座桥,承载着官村人对后世子孙的深切期许。每当有族人远行,亲人们便会在此桥深情送别,声声叮嘱里,满是无尽牵挂。而当游子们踏上归程,远远望见尚贤桥,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家的召唤,是根的牵引。桥下流水默默,桥畔香樟青葱,李氏先人关注民生、勤廉实干的事迹,以及那份传承与守望的信念,定会永恒流淌,跨越时空。
(作者系中共松溪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