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党史方志”征文 || 王建成:大洲本色
2025-06-1917:40:46来源:

认识大洲,是从认识毛端荣开始。认识毛端荣后,才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大洲。

那天,我们来到闽北光泽县寨里镇大洲村,见到了在路边等候的毛端荣。他约莫50岁出头的年纪,中等身材,黧黑的脸上流露着质朴,见我们到来马上伸出了热情的双手。

由他带路,我们走到村头山坡的国共大洲谈判旧址前。门前的杉树、棕榈树庄严肃穆,背后山高林密,树木参天,山风吹动,飒飒作响,让人仿佛回到当年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走进旧址内,里面的陈设和展板再现当年谈判的情景和血与火的战争岁月,我们一一观看后,内心被触动,深感到革命的成果来之不易,革命的胜利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出来时,毛端荣走在我后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这是他家原来的房基旧址。有关史料记载,大洲谈判是在这里一幢民房中进行。而这幢民房房主是谁就没有记录,且前来参观的人很多,也没有人问起过当年住户的背景。他这一句话,让我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和他攀谈起来。

大洲,位于光泽县城东北31公里处,与武夷山、建阳等地相接。新中国成立后叫过苏洲大队、霞洋大队等,苏区时期时属霞洋区,管辖的自然村很多。而今叫大洲村,下辖大洲、渡头、上史元、杨梅坑4个自然村,人口385人。这里两面青山绵延,向前伸去,中间清溪长流,奔向远方。在这幽静的山谷中,点缀着这几个古老的村落。大洲河旁的沙洲宽大,整片有田地160多亩。古时有一年旱灾,这里产的粮食救济了下面的几个村子,灾民全部得以存活,故自古有大洲的村名。

据光泽地方党史资料记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红色革命在这里如火如荼,共产党建立霞洋区等红色革命政权,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年参加红军。1933年12月,光泽县城沦陷,这里也被敌人占领。中共闽赣省委在黄道、曾镜冰等的领导下,指挥红军游击队仍利用村背后的诸母岗山系在这一带坚持斗争。当地群众积极支持红色革命,毛端荣的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当年他家就在今天的国共大洲谈判旧址,是一幢孤零零的普通民房,住有毛端荣的奶奶一家。原为肖家,后成许家。因为他奶奶姓许,叫许凤秀,所以叫许家。年轻的奶奶招他爷爷做上门女婿,爷爷姓王,叫王泽秋,是不远的山坊村山坊自然村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去世。后来奶奶因为儿女小家庭负担重,又招他的毛姓后爷爷上门,所以父亲和他都改姓毛。旧址房屋坐南朝北,正中厅堂,两侧厢房,后面是厨房。大门左边有两间侧房,也可住人。门前鹅卵石砌成的石阶上下,也如今天一样前后种有几棵杉树、棕榈树、板栗树。1937年9月底10月初,中共闽赣省委与国民党代表在这所民房内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毛端荣说,当时选择在这里谈判是因为他爷爷思想觉悟高,是进步的群众。再加上房子背靠大山,一有情况即可往山上撤,所以中共闽赣省委领导指定用他的房子作为谈判地点。当时这种做法是冒着风险的,搞不好要被杀头。但他爷爷奶奶没有二话,把正房房子让出来,一家住在侧房中。他父亲小时候听爷爷说,周围都驻有敌我双方的士兵,机枪都指向这里。

听了这番话,我百感交集。是啊,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大洲谈判的顺利和成功也是如此。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当年大洲这里多少如他爷爷一样的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多少人家被烧被抄,多少人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们抬眼望去,天空正微微下着小雨,四面山峰、田地、河流都笼罩在云雾中。我们来到村部,见到毛端荣为我们约的革命群众后代余信金、陈万芳、刘仕海三位老人。

听说我们来访红色革命历史,他们很激动,争相诉说当年的故事。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中共闽赣省委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坚持在这一带大山上活动,敌人对山下大洲这一带进行严密封锁,撤村并户,将自然村的人集中居住,村边设立栅栏。这里的上史元、渡头、霞洋等自然村都驻有国民党部队。国民党兵在村边站岗,村民进出都要搜身,不准向山上的游击队提供米和菜,妄想把红军游击队困在山上饿死冻死。然而革命群众没有被吓倒,冬天用火炉装着大米,上面盖灰,提着装作烤火走出村子,趁没人注意就上山送给游击队。有时下雨天穿的棕衣里面套着米袋,混过敌人检查送上山去。还有将盐洒在衣服上,到山上再抖出来。大洲自然村76岁的余信金老人说,当年父亲告诉他,大洲自然村里廖、余、毛、许等9户人家,每家都为山上的红军游击队送过米和菜。渡头自然村75岁的陈万芳老人说,他的父亲陈华水当年就是红军的交通采买员,定期给山上红军游击队送米菜、衣服和药物,解放后是“五老”人员。中共邵武中心县委书记方梓生就是在渡头自然村与游击队领导人王文波分路时被捕,而后牺牲。上史元自然村80岁的刘仕海老人说,上史元村建有党支部,一直坚持革命工作,有黄启先、黄启焕等为游击队采买粮食,当交通员送情报,后被敌人抓住,关了很久才用钱保出来。还有中共霞洋区委书记黄吉祥被敌人杀害在霞洋自然村。霞洋的龚振梅,长期做游击队的采买,被敌人关在牢里,放出来还继续工作。三位老人说,当年国共大洲谈判是在毛端荣爷爷奶奶的住房。大洲谈判后,闽赣省委动员青年参加红军,一同赴江西铅山石塘镇,闽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大洲这一带在家的20多位青年都报名参军,他们几乎都没有回来。霞洋自然村的李行东在皖南事变中受伤被俘,后回到家乡。《光泽革命烈士名录》上记载着当年大洲这一带有名字的13位革命烈士,还有无数革命战士和群众牺牲,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新中国成立后,大洲一带许多群众被评为革命“五老”。

毛端荣说,大洲老区的人民是无私的,对革命是有贡献的。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如此,革命精神在一代代革命群众的后人身上传承。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溪这里要建高家水库和霞洋电站,苏洲、高家、霞洋自然村等村整村迁出,村民毫无怨言,全力支持。一家家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分散居住到各个村里。1962年,毛端荣家的房子部分倒塌,他家将木料砖瓦从村头这里搬到村中建房居住,旧址成了他家的菜地。1985年,县里建大洲谈判旧址时需要这块地,乡领导跟他一说,他马上就答应下来,并做好自己父亲的动员工作,把地让出来,还把当年家中的旧木料等拿出来给重建用。旧址重建后,他与妻子一直负责管理,开门迎接参观的人,打扫卫生等。他说这不是为了钱,而是那一份红色革命的感情。2015年,县里准备在大洲自然村建展陈馆,要征用各家一部分土地,作为村支委和大洲组组长的毛端荣,召开村民会议一说,没有一家不同意的。他是革命后代,他不需要什么,只要让人知道谈判旧址是他家当年的房子就行,只要革命精神得到传承就可以。这是对当年事件的一个记录,也是对自己先辈的一种纪念。现在国共大洲谈判旧址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的经典线路、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2017年大洲谈判展陈馆建成开放,举办了大洲谈判80周年纪念活动,都让他感到欣慰。

时值初冬,正是收蔗的季节,许多村民在冒着细雨收割着田地的甘蔗,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生活的喜悦,收获着生活的甜蜜。大洲人民不忘当年的革命历史,发扬当年支持革命的精神,用心守护青山绿水,守护金山银山,守护这块红色土地上的良好生态,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今天,外面的人们认识大洲,也许是因为它地处武夷山脉核心区的怀抱,好生态享誉远近;也许是因为80多年前中共闽赣省委与国民党代表在这里谈判,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而我们却是从毛端荣等革命后代的身上,了解到当年这里的人民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和奉献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了解到今天这里的人民不忘初心、甘于奉献、永远奋斗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才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大洲,认识了大洲人,这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大洲的土地是质朴的,但更质朴的是这里的人民。大洲的人民是无私的,但更无私的是这块土地。

这是大洲的本色,也是大洲人的本色。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光泽县文联副主席)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