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浦城篇(三)南浦书院
2025-05-3010:24:45来源:

1994年版《浦城县志》南浦书院暨越山图.png

1994年版《浦城县志》南浦书院暨越山图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钱塘人吴镛以举人知浦城县,应乡绅办学要求,次年从城东越王山(今仙楼山)西麓越山道院划出一半倡建书院,即今南浦街道解放村仙楼山西侧山麓,是为南浦书院。清乾隆、嘉庆时期,南浦书院规模为全省之冠,繁盛一时。

南浦书院初建时,中为文昌楼,楼下正中为堂,供奉武帝,左右两间为斋舍,下为回厅,厅外偏右为读书长廊,前后分列书舍18间,为生童肄业之所。其外为仪门、大门。楼后转南为炼丹井,循石级北上有浣花塘,中有小石桥通月华亭,以上为讲堂,内奉宋理学十三子。堂右称时术斋,为院长起居处,斋右有唤鹤亭。沿石阶而下有西灵池。


1748572534942880.png

炼丹井


乾隆五十五年,署县事王调元重修书院。嘉庆八年(1803年),署县事黄恬增修,进士朱秉鉴为之记。此后,又多次修缮。咸丰八年(1858年),书院因战乱损坏严重,拆毁过半,旋尽倾圮,仅存头门。同治六年(1867年),曾对书院进行小修缮。光绪十年(1884年),在文昌楼故址建讲堂,堂左右斋舍4间,堂前为回廊,南北各一大门,堂后为厅事,厅隔以疏棂,左右各一门,一如前廊,右边门外耳舍3间,为厨房和浴室。讲堂左边有供奉浦城理学十三子祠。在达天楼之右建书室三楹。光绪十六年,在达天楼之左增建上下2栋,上栋中为堂,左右斋舍各4间;下栋中亦为堂,左右斋舍各2间,再右为厨房、浴室,共18间。又在越王山正中建大门,上嵌“南浦书院”石额。门内建亭,左右筑围墙,墙内有芙蓉池,池正中建桥亭,左右植荷花养鱼。光绪二十六年,书院之地废为蔬畦,池亭廊榭胜迹荒芜。光绪三十年,改办为南浦两等小学堂,为浦城第一所小学堂。1944年,在南浦书院处开办简易师范学校。1961年,浦城县教师进修学校迁至书院原址,多次对书院进行修缮。2016年7月,浦城县人民政府将书院列为第八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2021年,书院遗存有主体建筑、泮池、卓观亭廊桥、炼丹井等。


1748572680858719.png

卓观亭与泮池


南浦书院初建时规模宏敞,经费充盈,官府还将郊外新兴寺田租400余石拨给书院,供学子津贴费用。书院主讲梁章钜在《城西祝翁捐充书院经费碑记》中称:“尝综吾闽数十州邑,书院之盛者,必以南浦,次鳌峰。”乾隆五十五年和嘉庆八年,官府两度增修书院,乡绅也纷纷捐赠田租、房租、银两,年收入田租粮食1479石,房租银两553两。书院学生数无考,但据书舍数量和面积以及取生卷、童卷数量推算,乾隆、嘉庆间生员、童生有360人左右。

南浦书院师资力量雄厚,从乾隆到光绪年间,20多位山长、主讲均为进士、举人,多数尊崇朱子理学,如梁章钜、朱秉鉴、林春溥等,可谓“腾实蜚声,后先济美,可谓盛矣”。乾隆时期,进士朱秉鉴(1758—1822年)因母老归乡任书院主讲。他所学深广,古文诗词精深宏博,简质巨丽;总修的嘉庆《新修浦城县志》,史称善本。在书院执教30余年,教学上宣传朱熹“格物致和”思想,鼓励学生探求道理,造就一大批人才。乾隆、嘉庆间,浦城科名鼎盛,居建宁府七县之首,十有七八是他的门生,著名者有孔承谋、达麟等。清翁昭泰《重建南浦书院记》称:“维时,邑人捷南宫入词垣者,鱼贯蝉联,踵接趾错,科名之盛为阖郡冠。”

嘉庆十二年(1807年),梁章钜(1775年-1849年)应恩师并好友祖之望的邀请到南浦书院讲学,掌书院山长,与浦城结下不解之缘。梁章钜,字闳中,嘉庆七年进士,曾任江苏按察使、广西巡抚。他任职书院山长期间,以理学思想和方法育人,大力宣传宋代真德秀等浦城理学家的著作思想。他一面教授学生,主张“讲席以实学,与诸生相切劘”,经史子集无不涉及;一面认真管理和发展书院,借助官田、寺院废田拨充学田,重视当地富绅捐赠,以足书院日常资费。此后,他又两度寓居浦城,前后在浦城生活十余年。梁章钜执教书院时,南浦书院发展规模至顶峰。林春溥(1775—1861)是嘉庆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功臣馆纂修勘校《实录》,任国史馆纂修参修《一统志》,林则徐、郭尚先皆拜林春溥为师。道光十年(1830年),林春溥主南浦书院讲席,兼江西鹅湖书院讲席。他在南浦书院时,强调学习进步应该表现在实践上,选拔文章以清雅为原则。每月除考时艺外,兼考经史及古文辞,涉猎理学。

南浦书院崇尚理学。创办之初,讲堂上奉宋代浦城理学十三子像位,即章望之、练绘、黄锾、潘殖、萧顗、詹体仁、杨与立、杨道夫、杨骧、杨若海、张彦清、叶文炳、真德秀。光绪十年(1884年)修建南浦书院时,又于讲堂左边建十三子祠。教学内容上,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及朱熹《四书集注》等作为必修课程,次之为“六经”“史传”等;传统课书有《朱子全集》《西山文集》《朱子语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格致汇编》等;在传统的儒学课程中,突出朱子理学。在教学方法上,传承朱熹、真德秀等理学家、教育家“穷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如朱秉鉴“归主讲席,益充所学,无不涉其藩篱,穷其阃奥”,努力探求事理的精微深奥;林春溥执教,主张“先器识,后文艺”。

南浦书院管理制度完备。书院人事配备讲席外,公举董事长若干人,设山长(院长)、司账和院胥各1人。书院招生日期在每年农历二月,向童生、生员招考1次。开学时间为农历三月,农历十一月停课。学员以自学为主,讲师辅导。每月讲席开堂2次,官、师各1课,计8个月共16课。生童两课不到即行除名。课目有经解、史论、算学、时务、策论、器识、才艺。教学内容以“四书”“六经”为主,也有西学课程。据光绪《续修浦城县志·书院》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知县翁天祜修订的《南浦书院经费章程》共有10条。规定奖学制度,16课中每课取生卷超等、特等各20名,取童卷上取、中取各20名,分别给予膏火(即津贴)。其中,对生卷超等和童卷上取者又分5等级分别给予膏火,每课每人给番银6角至1元8角不等;对生卷特等和童卷中取者,每课每人分别给番银4角和3角。至光绪后期,书院依然保持其教学功能,且管理完善。

南浦书院藏书丰富。早期,各书综计130余部1500余本,每年购书费约为40千文。咸丰八年(1858年)战乱,书院厅室毁坏过半,藏书被洗劫一空。此后,经有识之士捐赠、购置,藏书逐渐丰富。如光绪间知县吕渭英等筹款购书,带头捐赠“武英殿聚珍版书”《钦定二十四史》《十三经注疏》《福建通志》《佩文韵府》等共85种。至光绪二十五年,又有经典书籍共85种1000册,其中大部分为理学书籍。

南浦书院自创办后,始终坚持其教学宗旨,培养了大批人才,从师资、经费、制度、藏书等可以窥见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盛况,对浦城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1748572852994841.png

南浦书院正厅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