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更字希元,号西山,南宋浦城长乐里(今仙阳镇)人,是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朱子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聪颖,过目能诵,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后官至户部尚书、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卒谥文忠。“庆元党禁”后,朱子被列为伪学魁首,门人遭到迫害,真德秀不为时论所动,私淑朱熹,以传播朱子学为己任。嘉定初,真德秀进《大学衍义》,以经筵侍读的身份讲明理学,说动理宗,使理学取得正宗的地位。嘉熙三年(1239年)配祠朱子。明正统二年(1437年)从祠孔庙,成化三年(1467年)追封浦城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赐“力明正学”匾。
真德秀曾在家乡浦城仙阳建西山精舍讲学著述,后迁居县城在龙头山下建居室,延续西山精舍之名。两所“西山精舍”一脉相承,是真德秀研究学问的重要场所。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真德秀归家守制期间,在仙阳(今浦城县仙阳镇镇政府旁)修建西山精舍,“以奉吾王父先人之丘垄”。期间授徒讲学,编纂《文章正宗》,编写《大学衍义》,为理学取得正宗地位奠定重要基础。精舍建成后一年,真德秀又在旁修建睦亭,并作文以记,把西山精舍作为真氏先祖安息之地,使子孙祭祀后可“相与会聚于斯”,如此可知“尊尊”与“亲亲”。宝庆三年(1227年),真德秀迁居县城后,仙阳西山精舍一度失修。元延祐四年(1317年),朝廷在仙阳原西山精舍处立“西山故居”坊。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20世纪90年代整修,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浦城仙阳西山故居(浦城文体旅局 供图)
嘉定十七年,宋理宗即位,真德秀奉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寻擢为礼部侍郎兼直学院士、侍读。因不满史弥远所为,一再辞免新命,请以宫观闲差。史弥远惮之,联合同僚上疏弹劾,致其落职、罢祠返乡。仙阳西山精舍距离浦城城关有三十余里的路程,交通、交友、做学问存在诸多不便。宝庆三年,真德秀迁居浦城城关,便在龙头山下建居室,延续西山精舍之名,内有学易斋和共极堂。学易斋因真德秀编纂完成《易图解》,故以此为名;“共极”则勉励自己“唯朝夕钦钦,犹师保是,临志于斯堂,庸以自箴”。另门前有联云:“坐观吴粤两山秀,默契羲文千古心”,既为自撰,亦是自书。
真德秀的好友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中记载:“尝于西山书院会赵氏子弟。”可见,此新居在当时亦称西山书院。他在迁入新居的当日,作《粤山入宅青词》:“平时漫仕,未尝为丰培囊橐之私。一旦投闲,安得有营创室庐之力。姑彻移于旧宇,用补葺于新巢。”说明他将仙阳旧房拆来重建是因为置房资金不足,清廉之风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真德秀一生为官清廉,他将“廉、仁、公、勤”作为官吏的评判标准,为此曾写下《西山政训》,详细阐述自己的为官思想,与僚属“各以四事自勉,而为民去其十害”。
元延祐年间,真德秀裔孙真渊在真德秀住所空隙地处建院,以奉先祖,江浙行中书省上其事。延祐四年四月,朝廷赐额为“西山书院”。后书院年久失修倾圮。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丞朱德昌在旧址重建,内祀真夫子。景泰元年(1450年)修复,改为西山祠。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学使沈涵疏请奉康熙皇帝御书“力明正学”匾额悬挂中堂。咸丰八年(1858年),西山祠毁于火。同治八年(1869年),真氏后裔和浦城士绅捐款在原址复建,于仪门署曰“宋贤真夫子祠”。
1994年4月,宋贤真夫子祠被列为第二批浦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夫子祠前殿、正殿犹在,面积约180平方米;前殿仅存部分梁架及立柱;正殿重檐歇山顶,内顶覆双藻井,檩下墨书“大清同治三年……初七日乙时……鼎造”等,藻井、天花、梁架、斗栱表面大量施彩绘,绘飞龙、祥云、蝙蝠、花卉等精美图案。
宋贤真夫子祠大殿内顶彩
2019年,浦城县修复仙阳西山故居,内设“真德秀纪念馆”。故居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两进合院式建筑,南北长66米,东西宽21米,总面积1221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3平方米、庭院面积588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花墙、庭院、门厅、天井、正厅、后院。庭院左、右侧分别开两院门,门楣上嵌“鸢飞”“鱼跃”阴刻楷书砖雕。前厅明间额枋悬挂清代翰林院编修吕佩芬题“西山真先生旧宅”木匾。正厅面阔三间,宽9米,进深五柱,深19.5米,高7.5米。两厅均为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建筑内梁枋、瓜柱、雀替以及瓦当均有精美雕饰。东、西、南三面封火墙外水沟绕护。
时光流转,曾经群贤毕至的西山精舍已成历史遗存。驻足于西山故居与宋贤真夫子祠,或俯首沉思,或举目远眺,可感受浦城书院文化的悠远深邃,领悟真德秀坚守的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的“四事”准则,意会真德秀处则真儒、出则名世的流风余韵,其影响穿透古今、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