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浦城篇(一)概述
2025-05-3010:05:32来源:

浦城仙阳西山故居(浦城文体旅局 供图).png

浦城仙阳西山故居(浦城文体旅局 供图)

浦城位于闽江上游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这里山川灵秀、英才叠秀,理学传芳、教泽深厚。自隋唐以来,浦城办学之风盛行,先后创办有私塾、县学、书院等,启蒙育人,全县走出了8名宰相、20名尚书、4名状元、172名进士。

浦城书院教育始于宋代,迄至清末,全县可考的书院有12所。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叶安节举进士后,在皇华山麓创建书院,是浦城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所书院。嘉定十四年(1221年),理学家真德秀在仙阳建西山精舍,授徒讲学。宝庆三年(1227年),真德秀迁居浦城城关,又在龙头山下建居室,亦称西山精舍,内有易学斋和共极堂,作为讲学之用。

明天顺二年(1458年),建宁府推官胡缉在仙楼山左建朱文公祠,祠后为书院,匾曰“紫阳书院”。

清代,浦城县先后新建6所书院,数量为历代之最。雍正七年(1729年),浦城按照朝廷设书院教习官话以正乡音的诏令,将西隅里登瀛坊天主堂改为正音书院。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吴镛把原为越山道院的一部分建筑辟为南浦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清文学家梁章钜称:“综全闽数十州县,书院之盛必以南浦,次鳌峰。”同治年间(1862—1875年),乡绅先后倡捐创建富沙书院、青藜书院和正学书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乡绅在新兴里西乡街倡捐鼎建西山书院。此外,还有徐渊书院、南溪书院、图南书院,但其年代、规模均无法考证。清末废科举后,书院停办,一些书院先后改为学堂。

浦城书院制度较为完备,多数书院的人员配备完备,除讲席外,公开选举董事若干人,设山长(院长)、司帐、院胥各1人;每年二月向生员、童生招考1次;三月开课,十一月停课。每月讲课2次,教学内容为“四书”“五经”之类;生员、童生课期必须交诗文,并参加测验。多数书院具备一定规模,如南浦书院、青藜书院有“书舍十八间”,南浦书院规模一度超越福州鳌峰书院,成为清乾嘉时期福建规模最大的书院。多数书院经费稳定、充裕,富沙书院经费有田496石,正学书院经费有实额苗田租373担,南浦书院经费每年约990两银。

浦城书院教学内容多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以“程朱理学”为正宗;部分书院名称取义理学家字号,如新兴里的西山书院和紫阳书院;西山、紫阳、南浦等多数书院皆有奉祀理学先贤,紫阳书院创建伊始就是朱文公祠的一部分,这些都彰显着浦城书院与理学的深厚联系。清代后期,浦城多数书院教学功能减退,祭祀功能扩大,许多“虽有书院,实皆先贤祠宇,非学者肄业之区”,而成为祭祀的祠堂。

浦城作为朱子过化之地,西山真夫子之乡,崇尚理学之风久盛不衰。书院复兴,重在挖掘精华,贵在转化创新。近年来,浦城县积极挖掘书院文化,南浦书院和宋贤真夫子祠(西山精舍)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浦书院依托县进修学校的培训教育职能,恢复其学院功能,举办朱子祭祀、成年礼、讲学堂、读书会等活动,建设理学藏书馆,成为一个集“现代讲学、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朱子文化书院。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