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顺昌篇(一)概述
2025-05-3009:47:41来源:

顺昌县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脉南麓,闽江上游富屯溪、金溪汇合处。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顺昌建县,为“闽江起源处、顺达昌盛地”。历史上顺昌人才辈出,有北宋工部尚书廖刚、南宋理学名家廖德明、明朝吏部尚书李默等文化名人,誉称“八闽善地,文献之邦”,书院教育功不可没,先后建有15所书院。

五代闽永隆二年(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顺昌元坑镇吴氏在演山创办演山书院,为顺昌书院之始。演山书院主要是让吴家子孙有求学之所,与四方士友一起研习经典、探讨学问,而不只是应对科举考试,后逐渐声名远扬。

宋代,顺昌不仅有儒学,还有书院、私塾,读书之风兴盛一时。理学家杨时、朱熹到顺昌讲学、游历,对顺昌书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元坑镇谟武村在朱熹的倡导下率先创办苍山书院,理学家廖德明曾在此就读。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邑人廖邦杰以参军身份兼管军队事务,在家乡创办双峰书院,内设杨时、廖刚、朱熹、廖德明四先生祭飨。

明代,顺昌书院发展走向成熟与繁荣,各地陆续兴建书院。官府兴建二贤书院于县城之中;乡镇书院中,有高阳乡振科村创办的凤山书院,元坑镇槎溪村邓氏创办的双秀书院、福峰村饶氏创办饶氏书院。

清代,顺昌书院进一步普及,不仅各乡镇书院增多,比较偏远的乡也创办书院。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元坑镇九村村创办九贤书院。乾隆二十七年,岚下乡岚下村创建岐山书院、谢叠山书院,郭城村创建紫阳书院。咸丰六年(1856年),建西镇谢屯村创办屯山书院;乡绅谢荩铭、陈立德等16人在洋口捐资重建龙山书院,以重金聘请名师,培养学子,还附设义学以教平民。

清代是书院制度官学化最为盛行的时期,顺昌书院也大多实行官学管理模式,主要为科举服务。乾隆十四年(1749年),署令张元芝在县治右原六贤书院旧址上创建华阳书院,是县内规模最大的书院;乡绅们创建的岐山书院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古文观止》为主要教材,习作“八股文”,定期考课,以成绩排列名次,发放奖赏。清末,科举制度走向衰落,书院陆续改为新学堂,融入现代教育的历史潮流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举人高登鲤等倡议合并华阳、六贤两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并任校长,为顺昌新学之始。光绪三十一年,龙山书院改为龙山小学,其他书院也纷纷改制,多在民国10年(1921年)前改为小学。现今,这些书院的原址上多建成小学、中学、纪念堂等。

千百年来,顺昌历代地方官员对书院建设十分重视,不断兴修、重建和扩建,并置学田用于维持日常。地方儒绅倡建的民办书院,规模小却也面面俱到。书院奉祀先儒,教授生徒,开展学术交流,勉励生员们爱国爱乡,正直勤勉,培养了一批批的杰出人才,为顺昌书院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顺昌县书院情况一览表

 

书院名称

创建人

创建时间

地址

演山书院

吴珮夫人

五代后晋天福五年

(940年

元坑镇演山(宝庄村对面)

苍山书院

谟武乡绅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

元坑镇谟武村

双峰书院

(六贤书院)

廖邦杰

南宋咸淳九年

(1273年)

顺昌县治东

二贤书院

马性鲁

明正德十五年

1520年

顺昌县西

凤山书院

乡绅

高阳乡振科村

双秀书院

邓美二

元坑镇槎溪村

饶氏书院

乡绅

元坑镇福峰村饶氏宗祠

华阳书院

张元芝

乾隆十四年

(1749年)

顺昌县治右

九贤书院

乡绅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元坑镇九村村

岐山书院

乡绅

清乾隆二十

(1762年)

岚下乡岚下村

屯山书院

乡绅

清咸丰六年

(1856年)

建西镇谢屯村

紫阳书院

黄岩书院)

乡绅

岚下乡郭城村

谢叠山书院

乡绅

岚下乡岚下村

文献书院

张氏家族

不详

大干镇富文村

龙山书院

不详

不详

洋口镇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