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文书院正门(吴章中 摄)
右文书院位于建瓯市东游镇党城村,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该村叶氏族人所建,是建瓯市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
党城村素有“君子乡”的美誉,村内叶氏族人以先祖文修公叶味道所创族规“诚以读书,以学为重”作为治家首训,对子弟教育很是重视。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叶氏族人为弥补私塾短板,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决定在当地营建书院。然而,当时清朝廷为强化统治,兴办官学,颁布诏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适当放宽了创办书院政策,雍正年间党城村叶氏获准营建。书院建成后,取名“右文”,寓意“崇尚文治”。
书院占地面积近1200平方米,为土木结构,分正厅、登瀛桥、文昌帝君殿三进,每进均有三石阶。正厅石阶下两侧原植桂树、石榴、紫金树等花果树,正厅两侧原植方竹与名贵花卉。登瀛桥为石拱桥,石桥两边为石砌栏杆,桥下有两口下泮池,下泮池两侧有两间书斋。文昌帝君殿供奉着文昌帝君神像,殿后为奎星阁,设左右厢房和奎星楼。清光绪年间,奎星楼毁于火灾,光绪十年(1884年)由党城村乡绅叶轩荫带头捐银200两,联合160多位乡亲捐助重建。乡绅叶仰斋等人捐田产、店屋资助书院事务,聘请名人掌教,设立月课,给予奖赏,诵读之声一时不绝于耳。
道光至同治年间,书院人才辈出。据统计,由书院输送至建宁府学的优廪生有30余人,选拔进国子监的监生2人,贡生4人,荫补2人。进士及第1人,七品以上官员8人。其他熟读诗书而未及功名者亦有数百余人。清末废科举后,右文书院被改为小学校。民国10年(1921年),在书院内设第五区公立右文小学校,直到20世纪70年代党城小学新校建成,书院才结束现代教育的历史。
世事沧桑,右文书院的整体结构也发生许多变化:魁星楼和左右厢房毁于光绪初年的火灾,光绪十年修复魁星楼及书院整体建构。民国后期,山门年久圮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省道瓯政线,原魁星楼和左右厢房被拆除征用。2013年,在原山门旧址并门前空地新建党城村委会办公楼。2021年,东游镇党委政府根据建瓯市委市政府打造“千年建州·理学名城”部署,在充分挖掘书院历史和党城人文的基础上,对书院进行全面修缮。重修后的书院基本保留了清代时期的形制,分为正厅、左右书斋、文昌阁,建筑古朴典雅、庄重严谨。正厅左右分别陈列君子相关文化和叶氏族系文化,是党城村别名“君子乡”的展现;正厅之后是登瀛石桥和左右书斋;跨过登瀛桥是主殿文昌阁,阁中供奉党城村叶氏先祖叶味道的塑像,塑像之上悬挂“道继紫阳”牌匾,寓意承继朱子道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