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蒙书院(小桥镇政府办 供图)
养蒙书院位于建瓯市小桥镇龙池村,创建于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是龙池村郑氏族人创办的一所乡村私学,为启蒙后代之所而得名。
绍圣年间,建州建安县(今建瓯市)南乡龙池人郑君镇、郑君锡兄弟二人先后获科举功名,分别以登仕郎和兰溪教官走上仕途。哥哥郑君镇素以词学诗礼著名,登仕后即请受特恩归家隐迹专事儒学。弟弟郑君锡在外为官多年后,也以朝奉大夫致仕回家归养。一日,郑君镇到邻村义方寺游玩,见该处清静幽远,颇为适合读书,于是在义方寺旁(今小桥镇后塘村村部)建造一座书屋,专供孩子们读书学习。此书屋即郑氏家塾,也是养蒙书院的前身。书屋建成后,郑君镇与随后归家的郑君锡亲自授课,其子弟中有9名成就科举功名。郑毂,以理学名宿谢上蔡高弟之重,渊源伊洛,传道东南,彪炳于中国理学史册。郑瑴,以肇基南宋的定策之功留名千古,是中国历史上贤良重臣的典范。
此后,郑氏族人更加重视子孙教育,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建义方寺的家塾于龙池村今址,正名“养蒙书院”。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养蒙书院重建。晚清,废科举,兴学校,养蒙书院被改为乡村小学。民国八年(1919年)重修,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仍作为小学使用。1994年、2016年、2022年又进行多次修缮。近四十年来,养蒙书院已不再是教学之所,主要作为郑氏族人的家祠。2013年9月,郑瑴铜像落成暨养蒙书院揭牌仪式举行。2017年8月,养蒙书院文化研究所成立,制定养蒙书院文化研究发展规划,推动养蒙书院文化传承弘扬。同年9月28日,养蒙书院修缮落成庆典活动举行。
书院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构建,与村口砖砌的“通德里门”互为一体,坐西朝东,整体平面呈纵长方形,面阔17米,进深24.8米,占地面积421.6平方米。建筑平面中轴由大门、门厅、天井、正厅、后阁等部分构成,单檐木构架建筑,穿斗式梁架,风火墙硬山顶,两侧山墙用土夯成。书院建筑宏伟壮丽,屋顶上建有龙凤阁。八字大门,设有中门(中左右、三大门进入正厅),上方挂圣旨牌匾。古代,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和清明节,朝廷文武百官回籍朝拜辞世先贤都要放三声大炮,打开中门迎接。门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天井两侧带书房;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带前廊,其中赫然立着一座雕像,像台书:“宋端明殿学士兼签书枢密院事 特封建安县开国男 忠穆太师郑珏(瑴)。”正厅三面墙体上画着由三块人物肖像组成的“百官图”(横幅清代版面),原本共画有194名郑氏家族历代官宦彩色画像,因战争原因,半数画像被毁坏,仅有80名画像留存。经过修复,现书院大厅展出的百官图共有画像165人,正厅中堂有5位名臣画像,中堂左右各有16名官员画像,大厅两旁壁上各有64名官员画像。后阁现为展示养蒙书院历史由来及相关事项的小展厅。
养蒙书院百官图
回首养蒙书院数百年历史,“养正蒙童,以育人才”是书院一以贯之的校训。从北宋绍圣年间书屋建立起,历经宋元明清诸朝数百年,郑氏族人及第者甚众,留芳者辈出。据族谱统计,龙池村共有七品以上官员194人,号称“百官村”,养蒙书院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