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建宁府孔庙
建瓯建县历史悠久,人文兴盛。东汉建安初年(196年)置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的五县之一。此后,建瓯长期为闽北古代郡、州、路、府的治所。宋代,分设建安、瓯宁两县。民国2年(1913年),两县合并为建瓯县。民国《建瓯县志》记载,唐建中(780—783年)初年,建州刺史陆长源“设学校、举孝廉、礼耋艾”,大兴文教。宋代,建瓯始创书院,至清末先后共建各类书院49所,其中8所书院修建朝代不详。
宋代,建瓯共修建书院6所,理学家刘子翚创建屏山书院、理学家朱松创建环溪精舍、郑氏族人创建养蒙书院、建宁府知府王埜在前建宁府知府韩元吉所建的比园基础上创建建安书院、朱熹创建朱晦斋书斋、李大昇创建紫芝书院。嘉熙二年(1238年),建宁府知府王埜奉宋理宗之命兴建建安书院,是建瓯第一座官办书院。书院建筑除了朱文公祠、真德秀祠外,建有燕居堂以祀先圣。书院还刻印图书,现存的建安书院刻本有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的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淳祐年间浙江名儒项安世撰《周易玩辞》十六卷等。
旧建安书院门前朱子井(艮泉井)
元代,建瓯仅新修书院一所,为福建宣慰使司副使幹玉伦、建宁路总管麻合马及同知刘伯颜所倡建的屏山书院。明代,先后共新建书院9所,分别为东瓯书院、玉溪书院、璜溪书舍、六翁讲堂、崇正书院、黄华书院、南谷书院、方竹书院、南山书院。方竹书院位于建瓯万木林境内,据杨氏族人相传,明初内阁宰辅杨荣曾就读于此,感受方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后复生”,最终成为宰相,厥功至伟,配享历代帝王庙。
清代,建瓯书院发展一度繁荣,先后共新修25所。由于官府、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书院遍及城乡,或为官员所建,如正音书院;或为官民共建,如登瀛书院、沙溪书院;或为当地乡绅所建,如灵岩书院、汇沙书院;或为当地村民共建,如玉溪书院、莲峰书院、紫芝书院;还有外地人士创建的鹤汀书院、榕南书院,主要招收在建瓯居住的外地学子。书院还成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绝大多数书院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围绕科举制度进行,如紫芝书院以《四书》和《五经》作为主要教材,每月设有定期考课。书院名称也多与科举相关,如登瀛书院之名意为登上瀛台,是清代进士及第授官仪式之一;聚奎书院中的“奎”,为古代二十八星宿中主宰文运的星宿;锦屏书院取锦秀屏风意,寓意不言而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令改全国书院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后,建瓯大部分书院逐步消亡,只有小部分留存下来,有的经过多次改制,转变为新式学校,如建安书院、紫芝书院、沙溪书院、紫云书院等,有的被废止,如养蒙书院、右文书院、聚奎书院、玉溪书院等。
建瓯的书院在分布上以城区为中心,向乡村辐射,以乡镇书院为多,共有34所,而位于城区的仅有15所。建瓯是建宁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宋至清建瓯书院发展官学化程度不断加深,官府对于教育的掌控程度较强,书院教育走向官学化、科举化。官学化的表现之一就是由官府委派山长,并将其纳入学官体制,或者由官府直接创办书院。如,紫芝书院的山长(书院负责人)、教谕(儒学中的主管)、训导(教师)都由官府指派,学堂的教师由政府聘请,还曾作为试士(指古代为授予官职而考试士子)考试的举办地;建安书院作为建瓯重要的官办书院,清代历任知府必定聘请名人为山长,主讲书院,甚至每月初一、十六,建宁府知府和建安县知县都会到此视察功课,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历史上建瓯的书院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造就了一批优秀人才。建瓯历代考取进士的人数达1154人,可谓英才辈出,成为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至今保存下来的乡镇六大书院,已经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珍贵遗产,尤其是右文书院和养蒙书院,在当地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创建星级美丽乡村创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此外,建瓯书院还积淀了一批教育文化资源,建溪书院是建瓯一中的前身,屏山书院是建瓯三中的前身,鹤山书院是市委党校的前身,沙溪书院是上屯小学的前身等。
近年来,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书院文化,建瓯市推进历史书院的重修工作。2013年9月,养蒙书院揭牌。2017年8月,养蒙书院文化研究所成立,9月书院修缮落成。2022年,省财政厅、林业局拨款重建方竹书院。2023年,建瓯市委市政府投资3700多万元,重建建安书院。同时,建瓯市积极推进理学历史文化片区保护与活化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朱子理学建筑遗存集中地,推动学术研究和社区活动有机结合,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