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中的清廉故事||罗荣桓:公心律己 守一世清廉
2025-05-1209:49:02来源:

罗荣桓(1902—1963),原名罗慎镇,湖南衡东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查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荣桓像.jpeg

图为罗荣桓像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新8号,曾居住过一位共和国元勋,他就是开国元帅罗荣桓。1954-1963年,罗荣桓元帅一家人在这里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

艰苦朴素,严于律己

战争年代,罗荣桓和普通战士一样吃用老墙土熬出来的硝盐,穿补丁摞补丁的破军衣,晚上钻草堆、睡门板。行军途中,他骑的战马上不是驮着病号,就是摞满战士的枪支和背包。长年累月的作战奔波给罗荣桓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1946年7月,组织上安排罗荣桓到莫斯科就医,并为他配置了一笔生活医疗经费,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笔钱竟然一分都没有用到他自己的身上。到了莫斯科以后,由于苏方的招待,这笔钱没派上用场。那时苏联卫国战争刚刚结束,有很多我们国家派到苏联去学习的同志,罗荣桓就拿出一部分钱来,给他们添了一些衣物,还有学习用品,自己一分钱没动。回国以后,他就把剩余的钱如数交给了财务部门。

经过一年的治疗,罗荣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回国后,组织上安排他一家在哈尔滨市区一处很宽敞的独立庭院里住下。这座庭院设有豪华的舞厅、会客厅、洗漱间等,原是一位旧时官僚的别墅。这跟罗荣桓之前住过的房子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他心里感到很不安,曾几次向有关部门提出另找一处普通的房子,将这座庭院作为办公用,但始终没有结果。有一天,他到谭政家去做客,见谭政住的是一处二层小楼,便跟谭政说:“跟你们搭个邻居怎么样?你家住楼上,我们住楼下。欢迎吗?”谭政起初还以为罗荣桓在开玩笑,但没过几天,罗荣桓一家真的搬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一家搬进了北京南池子18号。后来因为房子实在过于拥挤,他才于1954年举家搬到了东交民巷新8号,并在那里一直住到逝世。

始终做人民的一员

在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率兵开辟了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荣桓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工作中,罗荣桓终坚守在革命的最前线,但生活中,他却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人民中的一员,清正廉洁,艰苦朴素。对组织上给予的各种福利待遇,他一直秉持能免则免的原则。他常对妻子林月琴说,要经常检查有没有违反规章制度,是不是多领了公家东西,还嘱咐妻子,有些制度规定该发的,也尽量自己解决,不要去麻烦组织,有些能够动手做的事情,就不要让工作人员去做。

有一次,罗荣桓元帅出院后,发现家里多了4把藤椅,就问秘书藤椅从哪里来的。听说是总后送的,他就接着问:“给钱了吗?”秘书说没有。他立刻很生气,就让退回去。秘书说:“总后说了,因为您生病,办完工作以后需要休息,就送来了这几把藤椅。”他说:“乱弹琴,我一个人生病,需要用这么多藤椅吗?全部送回去。”秘书也很为难。最后,罗荣桓说:“不送回去也可以,照原价付钱,用我的薪金。”

因为心脏病,罗荣桓元帅常常卧床不起。医生为了让他在读书看报看文件或与他人谈话的时候方便一些,就从医院给他弄了一张摇床。他知道后说:“医院的摇床怎么能弄回家呢?医院还有很多比我更需要它的人。”后来拗不过他,林月琴怕医生为难,就拿了四百块钱,从上海定制了一张摇床。除了自己始终秉持清正廉洁,罗荣桓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曾经反复叮嘱子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

革命到底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因肾功能衰竭住进北京医院,病重之时,他仍不忘叮嘱家属坚决不搞任何特殊化行为。当时林月琴想让儿子回来看看罗帅,但他坚决不让,他说孩子就应该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不能因为我是元帅就搞特殊化,我病了儿子就要回来看我,坚决不让。当时大家知道他病情危急,就瞒着他,偷偷地让儿子到医院来探望了他。

去世前一天,他看着病床前的妻子和儿女,用微弱的声音嘱咐道:“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他又叮嘱孩子们:“我一生选择了革命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听到罗荣桓逝世的消息后,正在中南海开会的毛泽东提议大家为罗荣桓默哀。默哀以后,毛泽东说,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很有原则性,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容易啊。

作为共和国的元勋,罗荣桓戎马半生,身居高位,却始终清廉自守,身后家贫壁立,弥留之际仍嘱咐家人严于律己,深受后人敬仰。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化的崇高品质,为后人留下了“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严谨家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清风北京—党史中的清廉故事》)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