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革命人物||庄征
2025-05-1209:27:33来源:

庄征(1918—1947),又名庄庆基、金风、赵才凤、钱康等。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石盘村,1918年10月,出生于建阳县徐市镇。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工作的主要领导者。

1747013397351473.png

图为庄征像

早年就读建瓯培汉初级中学和南平剑津中学,在校期间即与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接触,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党领导的进步学生活动,组织读书会、哲学研究会和剧团,编辑出版学生自治会会刊,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思想活跃,组织能力强,在校期间均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

南平(今延平区)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州及江浙一些机关、团体、学校、工厂撤入南平,南平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加强党对城市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福建省委于1938年夏成立了南平特别支部,为青年委员。不久,特别支部改为南平工作委员会,任青年部长,负责领导学生工作;之后,被派往建阳建立地下交通站。1939年6月,南平工委改为闽江工委,回南平任青年部长。翌年3月,任闽江特委宣传部长兼剑津中学特派员。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省委根据中央“隐蔽精干”的指示,调他到位于崇安的省委武夷干校学习,后派往建(瓯)松(溪)政(和)特委任组织部长。1941年4月,改任省委特派员,前往古田县扩大党组织;10月,调任省委政治处交通员,负责与闽浙赣特派员刘英联系。是时,赣东北特派员叛变,党组织遭破坏,为使庄、刘联系方便和恢复赣东北特委,1942年初,被任命为赣东北特派员,率杨瑞玉(庄妻)、张树雄、刘静贞等在江西河口镇以做生意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站。在他的努力下,赣东北党组织很快得以恢复。1943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以20个团的兵力对闽浙赣地区进行军事“围攻”,并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派遣特务,网罗叛徒,在破坏了中共浙江省委、江西省委之后,妄图进而破坏福建省委。斗争极其尖锐、复杂。1943年10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庄征夫妇和张、刘同时落入敌手,被关押在铅山县五都磨盘山国民党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直属联络站内。根据省委指示,办了假自新手续,机智地与敌周旋,骗取敌顽的信任,为省委赢得了安全转移的时间,然后脱险回省委。

1945年夏,省委派他到福州联络隐蔽的党员,恢复党组织。8月,闽江工委在福州成立,任书记。1947年1月,福建省委改为闽浙赣区党委,当选为委员,并任城市工作部部长。在此期间,提出依靠农村发展城市,又依靠城市发展农村的方针,城市工作得到迅猛的发展,除区党委活动的中心区域闽北、闽江流域的主要城市福州、南平外,还发展到闽南的厦门和浙江、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培养了一大批城市工作的骨干。同时,开辟了福州外围14个县的农村工作,建立了100多个据点和交通站。

1947年9月29日,因“城工部事件”遭错杀,其妻杨瑞玉同时罹难。1956年平反。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系由南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南平市委网信办联合推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