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地处福建省最北端,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福建的“北大门”。历史上浦城先后称汉兴、吴兴、唐兴和武宁等县名,其变化与朝代政权的更替有关,带有浓厚的寄予国家兴旺安定的寓意。
东汉建安初年(196年),分侯官地始置汉兴县,以国为号,有“汉室复兴”之意。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改汉兴县为吴兴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县,吴兴县省入建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县,名唐兴。武则天登上皇位后,于天授二年(691年)改为武宁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李显登基,复改为唐兴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唐兴县为浦城县。
浦城名称源于西汉东越王馀善筑城临浦(南浦溪),意为水边之城。浦城还别称南浦、柘浦、汉阳、渔梁。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南朝元徽二年(474年)任吴兴县令,他的《别赋》有“送君南浦”之句,后将浦城的干流称为南浦溪。该溪发源于忠信苏州岭,岭多柘树,南浦溪又称柘溪,因南浦溪名,浦城别称为“南浦”“柘浦”。“汉阳”源于西汉时东越王馀善在浦城筑“汉阳城”拒汉。该城在今福建浦城北。《史记・东越传》: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用兵东越,“故越衍侯吴阳以其邑七百人反攻越军于汉阳”。“渔梁”源于宋时浦城有渔梁驿,是福建出入中原的要道,许多名人在此过往多有题咏,“渔梁”名满天下,遂成为浦城的又一个异名。
民国23年(1934年)8月至27年6月,浦城县曾是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