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
唐贞观初(约630年),左千牛卫上将军彭迁定居建阳县北乡潺溪口(今武夷山市区东岸至综合农场一带),形成较大的居住点,取名新丰乡。唐垂拱四年(688年),彭迁之子彭汉奏准将新丰乡改为温岭镇。会昌五年(845年),彭迁裔孙彭珰呈报朝廷将温岭镇改为崇安场。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崇安场为崇安县,寓意“崇山峻岭之中的安宁之地”。民国《福建通志》载:“当取名于崇岭、崇溪。”
明清时期,崇安县茶叶贸易兴盛,茶商云集,茶市繁荣,为当地带来大量财富,被喻为“金崇安”。
1989年8月,为了更好地提升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1999年12月,武夷山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泰山、黄山、峨眉山之后,中国第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也是世界第22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2021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武夷山以及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关于武夷山名的来历,先秦时期已有两个传说:
一是源于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的传说。清康熙《建宁府志》载:彭祖,姓篯名铿。传称其尝进雉羹于尧,尧封之彭城,故称彭祖。隐居幔亭峰下,得养生秘术。茹芝饮瀑,乘风御气,肤如处女,颜如舜英。历娶六十七妻,年七百七十七岁。有子曰武曰夷,亦隐是山,山因是得名。
二是源于武夷君的传说,封号为显道普利冲元真君。清乾隆董天工《武夷山志》载:相传昔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上帝命,统录群仙,授馆于此,汉武帝时遣使祀之。宋绍圣三年(1096年),祷雨获应,现相云中,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年),进封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加封显道普利。嘉熙元年(1238年),又加冲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