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地名文化
南平市十县(市、区)地名文化—邵武市
2025-05-1209:13:42来源:

邵武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自古是由赣入闽的重要通道,为军事要塞,素有“铁城”和“南武夷”之称。历史上邵武还称邵阳、樵川、樵阳。明嘉靖《邵武府志》载:“又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在其阳,故曰邵阳,又曰樵川,又曰樵阳也。”宋至清末,邵武曾是邵武军(路、府)的治所。民国时期,曾作为福建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驻地。

西汉时,东越王馀善在今邵武故县村筑“乌阪城”拒汉。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东吴孙休在乌阪城设置昭武镇,同年升昭武县,乌阪城即为县城。昭武的解释有两种:一种为闽越王无诸用武之地。昭,是展示、显扬。昭武,就是展示武力。元代《武阳志略》记述:“昭武,抑无诸用武之地而称耶?吴之取名,义或在此。”另一种为武夷山之南,亦称南武夷。明嘉靖《邵武府志》载:“武者,以其地在武夷山之南,古以南为昭,故曰昭武。”

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晋惠帝司马衷为避其祖父司马昭的名讳,改昭武为邵武。明嘉靖《邵武府志》载:“近志云:邵者,高也,昭也。武者,以其地在武夷山南。”故称“邵武”。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改邵武县为邵阳县(一作武阳)。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复改为邵武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邵武县废。开皇十二年复置,属江西抚州(大业元年改为临川郡)。唐武德七年(624年),邵武划回建州。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即闽永和二年(936年),闽王王延曦改邵武县为昭武县。南唐保大六年(948年),复改为邵武县。

1983年8月,邵武撤县改市。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