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简称“潭”,别称大潭、潭城、潭阳,位于闽北中部,武夷山南麓,建溪上游,崇阳溪、麻阳溪交合于城区。东汉建县时称建平县,晋代改称建阳,南宋末改为嘉禾,元代复名建阳。民国时期,曾作为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是建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南平市人民政府驻地。
西汉武帝时,东越王馀善在建阳大潭山之南筑大潭城以拒汉,别称大潭、潭城、潭阳由此而来。清道光《建阳县志》载:“大潭山,在县治西北隅。旧志云:昔闽越王无诸筑城山下以拒汉,史称‘吴王六千户屯大潭城’,即此地也。山势蟠屈,亦名卧牛山。旧有拥青、溪山第一、风望、廓如等亭。左瞰北溪,下临大溪。山高且平,梵宫丹室,为邑中胜概。重九日,邑人多于此修龙山故事,又名登高山。”宋、元时期,建阳麻沙、崇化(今书坊)刻书业极盛。祝穆《方舆胜览》称麻沙、崇化为“图书之府”,“版本书籍,上自六经,下及训传,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当时许多刻书坊常在书中标注有潭城、潭阳、潭邑等字样。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会稽郡南部都尉贺齐率军转讨上饶,分上饶地及建安(今建瓯)之桐乡始置建平县,寓意“建安平定”。晋太康元年(280年),因建平县与荆州建平郡同名而改名为建阳,寓意“建城于山之阳”,“山”即大潭山。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因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产嘉禾,一本15穗,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复名为建阳县。
民国27年(1938年)10月,以建瓯北区星会乡和安乐乡的6个里,设立直隶于福建省政府的水吉特种区。民国29年10月,水吉特种区改为水吉县。1956年9月,撤销水吉县,其大部分区划入建阳县。
1994年3月,建阳撤县设市。
2015年3月,建阳撤市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