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光泽篇(三)
2025-04-2416:44:44来源:

崇仁古街.png

崇仁古街

崇仁书院位于光泽县崇仁镇崇仁村。崇仁村距光泽县城7公里,文化底蕴深厚,学风炽盛。村内有一条长约1500米的古街,始建于宋朝,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形成街市,明清时期十分繁荣,号称“五里长街”,是光泽北路最大交易集市崇仁市,成为当地水陆商贸来往的交通要道。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光泽县理学儒士龚永、刘廉编订《周易尚书解》进呈朝廷,得到元顺帝认可,得旨特批兴建崇仁书院。

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刘克明为执行朝廷急办县学的诏令,下令撤崇仁书院,将书院木材和砖石用以修建县学的大成殿、明伦堂、乡贤祠。崇仁书院拆除后,当地学子为延续书院文脉,在崇仁街一处民房中继续办学,并改为私塾书屋形式,对外仍称崇仁书院,继续招收当地学子。

崇仁书院每年开春开课,捐有膏火田,延请名师任教,讲授内容以传统启蒙课本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书院依街而立,临北溪、面东山。外墙古砖,正墙宽大。大门上方为门楼式建筑,两边飞檐斗角,正中有门楣横匾,下方则有两边月门进出。院内为三进式结构。前厅为学子行礼处,背墙挂有光泽清代科举传胪(二甲第一名)龚文辉“非因报应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的联匾。右墙上原配有《学子求学图》,现已模糊不清。过天井入正厅,右侧上方挂“慎读斋”牌匾,正面中厅屏壁上挂“桂元私塾”牌匾,下方是一幅“先师朱子行教像”,两边为历代先哲图。中间居中放置一老式案桌,为教师坐;相对着的是数排老式课桌椅,为学生坐;两边厢房为学子读书研学和教师休息、批改作业之处。转过屏壁进入后厅,面积与中厅相近,也是学子读书上课之处,两边侧房为膳堂。后院空阔,有花园水塘、水榭楼台、青石墩椅。


1745484585590736.png

崇仁书院内景

民国时期,崇仁书院改为新式学校,开设现代教学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书院曾改为小学,延续教书育人的历史,后废弃。

近年来,为让城乡风貌出新彩,古街焕发新活力,当地政府对崇仁古街进行改造提升,传承发展古街文化。修缮崇仁书院,加挂“朱子学堂”匾额,并举办朱子理学讲座,展现当年书院教学读书场景,吸引游客参观打卡,助力当地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发展文旅经济。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