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闽北书院:光泽篇(二)
2025-04-2416:37:54来源:

云岩书院

云岩书院位于光泽县城南三里的云岩山中,建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前后,是理学家、探花李方子读书讲学之处。元代诗人黄镇成曾到此写下《云岩书灯》:“曾伴先生共夜阑,时留余焰在云端。自此折桂蟾宫去,剩馥残膏几岁寒。”为云岩书院增光添彩。

李方子(1169—1226年),字公晦,号果斋,光泽县乌洲人。幼从叔父西山先生李郁学习,稍长从朱子在建阳考亭、湖南长沙等地学习多年,是朱子理学的传人之一,著有《传道精语》《后集》《紫阳年谱》《清源文集》《禹贡解》等。李方子未第时曾在云岩书院读书,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及第,廷对选为第三,出任泉州观察推官、国子监学录等。后遭宰相史弥远排挤弹劾解职归田,回到云岩书院继续著书讲学,不少学子慕名前来,书院因此兴盛一时。

李方子去世后,云岩书院历尽沧桑,历代多次损毁又多番修建。元天历元年(1328年),光泽县令况逵赞助重修,有祠堂、讲堂、斋舍、厨房等,“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作文记之。至正年间(1341—1368年),书院毁于兵灾。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李方子裔孙李茂重建茅舍,让儿子李庆元在此读书并供奉香火。正德七年(1512年),学政姚谟捐俸八两、县衙出资八两为书院购得民田6亩,收入作为书院修建和祭祀费用。正德十二年(1517年),县令钟华在书院下方的向阳处,另辟新址新修云岩书院。原来位于云岩山巅上的书院改称“上云岩书院”,后逐渐毁圮。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令罗希尹重修云岩书院。清顺治五年(1648年)又毁。康熙十一年(1672年),县令王吉重修并立祠。乾隆三年(1738年),李氏后裔再度重修,并增建堂阁,凿池架桥。同治七年(1868年),李氏又修葺。清乾隆《光泽县志》“云岩书院”记载:“书院外绕高墉,内崇栋宇,列堂三:左祀前宪之有德于院者,右供理学李氏七贤神主,中塑果斋遗像。对廊中起一小阁,位大魁于其上,门外翼以回廊数间,再橡皮凿池引泉澄泓,蔚澳云影,天光拂映远近山径,双涧交汇,跨以小石桥,纡回折曲尽其致。近复内辟一小斋,为居稽所,结构精密。诚人地兼胜,无负理学名奥也。”在书院上方,还修有一条幽深的石径,通向建在半山腰突出山岩上的小亭,如张翼欲飞,名“半空烟雨亭”,环境幽静,视野开阔。


清道光《光泽县志》云岩书院图.png

清道光《光泽县志》云岩书院图


民国时期,云岩书院仍在沿用,传承数百年,藏书丰富,包括《钦定卧碑文》《御制训饬士子文》《学政全书》《十三经》《宏简录》《二十一史》《明史》《祭丁仪注》《孝经解注》《大学衍义辑要》《小学纂注》《近思录》《大学衍义补辑要》《四礼初稿》《四礼翼》《吕子节录》等。至20世纪40年代毁圮,旧址现已改建为城隍庙。


1745484150505538.png

云岩书院遗址——城隍庙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