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公(1883—1946),字竹孙,原名潘善庆,又名潘祖彝、潘祖诏,潘谷公是他的笔名。福建省崇安县城关人,民主主义革命者。
图为潘谷公像
190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后任《闽报》主编,因撰文抨击地方军阀的苛政劣迹而遭通缉。脱险后潜往广州,参加孙中山发起的护法运动,曾任过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参议员。1926年,在北京与共产党员频繁接触,参加著名的三一八运动,幸被压于烈士尸首下得以脱险。年底,国民革命军进军福建,他由北京回福州,主持创办福建《民国日报》,亲任主编。宁汉分裂后,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潘谷公的笔名,著文抨击蒋介石背叛孙中山革命路线的罪行。1927年福州四三反革命事变后,遭通缉,潜往武汉;后又由武汉经南昌返回建瓯,避居三一八烈士刘葆彝家,并与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常委陈昭礼(后为潘女婿)等共产党人取得联系。1928年秋,迫于局势,隐居杭州黄醋园九号,靠给商务印书馆翻译外文著作为生,同时用潘谷神的笔名继续战斗,为来往于京沪杭闽之间的福建和闽北早期党的领导人作掩护。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他精神振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1年,在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教,1943年,转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哲学教授,从事著述和教学工作,坚持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分裂政策。1946年1月,病逝于广州。
(转载时请注明:本文系由南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南平市委网信办联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