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武夷山市老促会“追寻红色记忆”小组一行16人三进坑口村、首上寮竹关,对去往寮竹关沿途的历史文化、红色资源、旅游资源、物产资源等的保护和开发价值开展再调研。
寮竹关又名毛竹关,是武夷山九大古要隘之一,是闽赣两省边界具有重要军事价值和重要交通地位的雄关,位于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闽赣交界处。
一、坑口村——寮竹关的地位资源与价值
从武夷山市区北上寮竹关,必经坑口村。山高林密的坑口村是个偏僻村庄,境内群山环抱,峰谷连绵,地势险要,雄伟的温林关和寮竹关横贯其间,北出寮竹关与江西上饶县交界,西北过温林关与江西铅山县毗邻,南经洋庄乡东村村距县城32公里,村部距寮竹关顶约10公里,进出此地仅有一条道,故名坑口。坑口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村里至今还保存着1931年红10军入闽时刷写的“中国红军万岁”的标语。1938年2月,闽浙赣特委班子(新四军第三支队崇安留守处)诞生于此,1938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在这里重新成立,1939年中共福建省党代会在此召开,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也是从坑口出发前往延安的。1939年秋创办于坑口的“武夷干校”,为抗日培养了200多名的志士。这里曾被誉为“闽北红色都城”,是天然形成的兵家必争要塞,是近代史上闹革命、建立红色根据地的地方,是福建著名的革命老区。
1、红10军留下的标语“中国红军万岁”
经过坑口的村头,首先望到的是福建省旧址和新建的“坑口革命历史陈列馆”。从前2次的调研中,发现坑口革命史纪念馆比较有规模,适合闽赣两地党员干部前往参观学习,但目前还缺乏来自江西的客人。
进入坑口村,眼前充满的首先是红色的元素——村口醒目的“坑口红军第一村”题刻。在村部门口立有一块岩石,上刻“解放大军入闽第一村”。沿街继续上行,在那石板铺就的300多米街道两旁,不仅在灯柱上悬挂着“中国红军万岁”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旗帜,而且一座座体现红10军入闽和军民鱼水情的铜像、方志敏关于信仰的名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烘托了坑口村的红色氛围。在寮竹关入口的前方,赫然显目的石碑上镌刻着“红军街——红十军入闽第一村”。旁边的土墙上,已经将红10军留下的标语“中国红军万岁”保护了起来。让初入坑口的客人有着终于明白了沿街旗帜上“中国红军万岁”的由来。
由于我们调研考察的重点是坑口的寮竹关,所以大家对“解放大军入闽第一村”与“中国红军万岁”标语倍加关注。我们曾在“中国红军万岁”的标语前,一次又一次去回顾方志敏代政委第一次率领红10军入闽作战的历史。
1931年3月,国民党向崇安(今武夷山)苏区发动更加疯狂、更大规模的第二次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派出大批敌人进攻闽北分区委、分区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坑口,烧掉了坑口附近的车盆坑、宿军塘等村民房,省海军陆战队林秉周旅、省防军钱玉光旅也积极配合进攻这一带苏区。尽管闽北红军英勇抗敌,但终因寡不敌众,大片苏区失守。敌人采用天天搜山的手段,使革命形势日趋紧张,苏区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艰苦,食盐买不到、粮食弄不出来,被迫以野菜充饥。由于闽北苏区日益吃紧,闽北分区委为粉碎敌人的军事“围攻”,派人到赣东北特委汇报,请求援助,以便打开局面,恢复和发展苏区。
1931年4月间,代政委方志敏、军长周建屏,率领红10军第一次入闽作战,方志敏率领红10军入闽作战,有意选择从温林关入闽,首战长涧源,歼灭敌海军陆战队一个连,拔除了敌人盘踞在崇安西路的一个重要据点。尔后,红10军又在廓前、东村、四渡桥、城关、赤石、信江、石塘、车盘等地连续打了11个漂亮战,仗仗皆胜,大大地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鼓舞了苏区群众的斗志,同时,也为闽北苏区和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5月3日,红10军在闽北红军配合下,对赤石镇发起攻击,不仅消灭国民党林秉周一个团的大部,缴获步枪400余支,迫击炮一门,机关枪2挺,而且还缴获银元10多万块,黄金3000余两,解决了部队给养问题(完成了红10军的入闽任务之一)。
红10军趁胜直逼崇安城下,准备一鼓作气,夺取县城,但是由于红10军当天在赤石战斗中伤员不少,对城内敌情又不甚清楚,而且红10军这次崇安之战,“算是在白区作较大战争的第一次,兢兢业业,唯恐失利”;更由于当天傍晚在攻城战斗中,第82团政委胡烈牺牲,“以致影响攻城决心,着撤回坑口”。
坑口是当时中共闽北分区的驻地(1931年1月,赣东北特委派肖韶、邹琦、李静愚、黄富武等先后到达坑口,成立了中共闽北分区委员会、闽北分区革命委员会、闽北分区军事委员会,肖韶任分区委书记,邹琦任分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军委主席,李静愚任参谋长,黄富武任共青团闽北分区委书记),5月7日,红10军在这里举行阵亡将士追悼大会,闽北分区委书记肖韶和军委会主席邹琦同志都参加了这个大会。追悼大会是在胡烈团政委棺前举行的,全军战士都穿着很整齐的军服,枪头上插着彩色旗子(当时没有白纸)。大家很严肃地立正默哀。当大家开口唱国际歌时,一阵悲恸涌上心头来。方志敏政委的喉咙哽咽不能成声,周建屏军长和到场的战士们都哭了。红10军当即在坑口的土墙上挥笔写下“中国红军万岁”6个鲜红大字,开展革命宣传。
望着“中国红军万岁”6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当年的场景一遍又一遍地在我们的脑海在闪现,这也是我们每次达到坑口时,一定要驻足凝望的原因。这里,也是每一个参观团队必走和驻足的遗迹。
在红10军强大攻击下,及时粉碎了敌人第二次“围剿”,恢复和巩固了崇安苏区,胜利完成了入闽任务。红10军因急于回赣东北苏区,在坑口休整几天之后,向坑口寮竹关出发,回师赣东北。
2014年曾庆红在大安革命史陈列馆看到了方志敏率领红10军两次入闽的历史时,很感慨,他说,当年方志敏在闽北筹集到的军饷还挑了一部分到中央苏区去。
2、在前往寮竹关的道路上
寮竹关,四周高山重叠,峰峦起伏,是历代闽赣两地人们的通关交往要道,又是近代农民举义旗常聚之处。
我们因为是追寻着方志敏红10军的足迹前行的,尽管考察的路程遥远,但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真实的情况。
坑口境内三分之二的古道几乎废弃,无法行走,原因之一就是已经没有人需要从古道去江西了;原因之二就是,在一路的考察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寮竹关”也叫“毛竹关”的原因,一路上全是茫茫的竹海,只有关口附近一带是树林。为了将竹子转化为经济效益,上世纪九十年代,开了一条4.5 米宽的山林机耕路,当时1万多亩的竹子,就是靠这条山林机耕路运出的。竹山上的收益,是当年坑口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坑口村民富裕就富在竹山多。有了路,村民们上山干活可以开车或骑摩托车的。但我们的考察发现:这山林机耕路,遇上雨季是难以行车的,多处地段是泥土路,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积水等,这都是装运毛竹和骑车、开车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根据向导的引导,走古道更近,但坡度更大,更辛苦。在向导的讲解中,了解到,江西方面已经将水泥路铺设到了关口上,关下5公里处是上饶县五府山镇的毛楼自然村,有农家饭店,如果想去村里吃饭可以先电话联系预定,然后老板会开车到关顶来接人。这样我们不仅真正沿着方志敏的足迹翻越寮竹关进入江西,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考察将来开发这条线路的意义。因为向导说:坑口村民认为,如果坑口村与江西上饶毛楼村的马路连接了起来,就能将这两个村的资源和经济盘活,否则坑口很难有发展。而我们看到的是:如果两省边界的公路连接了起来,盘活的不仅是经济,更是寮竹关沿线的红色文化以及红色旅游的升温、发展。方志敏在闽赣两地,都是备受民众敬重的领导人、革命家,寻访他的足迹,感受一代人的精神世界,更能激发人们的思考——不忘历史、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更好激发人们爱党爱国爱乡的真实情怀。让闽赣两地,特别是江西的党员、干部、学生等可以沿着这条红军路以及解放之路进入寮竹关或坑口,感受坑口作为“红色都城”的历史内涵,接受红色文化的传统教育。
通向寮竹关关口的最后一段古道出现在眼前,前往关口的5里古道,常有人走,古道基本保留着原样。据向导说因为关下的江西村民离这边更近,所以坑口人往往请江西方面的村民帮他们砍毛竹,因此这段古道没有废弃。
站在海拔1035米的隘口上,出现在眼前的寮竹关虽然比较普通,并充满着岁月的沧桑感,显得孤寂与萧索,但关口两边的古道衬托了它昔日的辉煌。闽赣两边都将关口和关口两边的古道保护着,没有进行人为的破坏。从保存完好的古道看,古道的宽度在一米二以上,从而看出了它的历史地位和昔日的人流量。考察寮竹关红色文化亮点,不仅仅是因为方志敏代政委率领红10军从此返回赣东北,更有秦基伟军长统率的2野4兵团15军44师132团从此入闽解放闽北的历史。
3、第二路解放大军从寮竹关入闽
1949年4月,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各野战军长驱南下,追歼国民党军残敌。1949年5月初,渡江南下的刘邓大军进军赣东北,即将入闽。闽北游击纵队从江西广丰封禁山驻地下山,赶到上饶花厅与秦基伟军长率领的2野4兵团15军44师会师。经研究解放大军兵分三路向崇安县进军。5月初,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5兵团所属部队相继抵达赣东北地区。闽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文波率领的队伍,在上饶县花厅与秦基伟军长率领的2野4兵团15军会师。
1949年5月8日,秦基伟军长统率的2野4兵团15军的主力师以131团为前卫,分别以130团、132团各为一路,共分3路担负向崇安(今武夷山市)进军。出发前,各团队边集结,边宣传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进军令,进行紧张的战前动员。当天下午,由闽北游击纵队分3路,配合南下解放大军向崇安进发:第一路解放大军130团在团长李钟玄率领下,由闽北游击纵队中队长徐福祠带1个分队引路,从上饶县花厅镇出发,经岚谷绵羊关(又称岭阳关)向崇安进发;第二路解放大军132团在团长郎玉林率领下,由闽北游击纵队3分队长程仁义、2分队指导员吴日富带1个分队引路,从上饶县花厅镇出发,经坑口寮竹关向崇安进发;第三路解放大军131团在团长葛明率领下,由闽北游击纵队一分队长游老杨带1个分队引路,沿上饶公路,经分水关向崇安挺进。
5月8日,刚吃过早饭,游击纵队司令员王文波就找到吴日富,他对吴日富说:“你是崇安人,和程仁义带领二分队为解放军1个团带路,从铁山出发,经寮竹关打回崇安,这条路你熟悉,一定要把队伍带好。”吴日富接到命令就和分队长程仁义集合队伍进行动员,大家听说要带解放大军打回崇安,心里格外高兴。一会儿,2野132团在团长郎玉林率领下,跟2分队从江西铁山出发,沿途经高洲、船坑、磨盘岭、毛楼、东坑,在禹溪过夜。9日就动身翻越寮竹关。走到崇安洋庄坑口又经东村,进入崇安县城。
站在猎猎风中,似乎听见军号声,似乎听到宣传员的快板声,以及战士们卯足劲向关口冲锋和健步如飞地下关的身影。历史已经远去,古道上战士们追击逃窜之敌的足迹也已经淹没在岁月时光的长河里。那么我们追寻的是什么?是一段历史,一个留在古道上的过往……历史在这里可以触摸,我们脚下的路,是他们走过的。我们走在古道上,是去重温历史、感受历史、认知历史、不忘历史,让人们不要忘了来时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走向寮竹关下的江西
上到关口不一会,江西毛楼村饭店的车也到了。上车后饭店工作人员介绍说:开在关下的饭店,政府是有补贴的,原因就要给来关上旅游的客人有个吃饭的地方,才能促进其发展;用车接送客人也是为客人提供方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下关前往毛楼村的5里下关古道不仅保护完好,而且很有古韵。为这条古道,江西方面已经列入了“上饶县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森林景观改造提升示范基地”,面积 200亩,他们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是在针阔混交林内补植三年性茶花。二是对毛竹林进行哺育改造,并补植三年生红豆杉。主要目标:通过森林步道森林景观改造提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上饶县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进程,实现区域森林景观带“增绿添彩”的目标。
上饶县政府为了开发寮竹关的旅游,曾来到武夷山市进行过商讨共同开发的问题,但目前武夷山市没有合作意向。
在毛楼村吃过午饭,我们又沿着2野4兵团15军44师132团的足迹,再翻隘口返回坑口。走在古道上,我们很小心,因为在江西一侧的蜿蜒竹林古道上,虽然路面干净、完整,但石头全都长满绿色的青苔,毛毛细雨、云雾笼罩在竹林的上空,给人春天的感觉;翻过隘口返回坑口地界,又看到太阳依旧高照,让大家体验了一次两重天的感觉(江西方向是迎风面,迎风面雾气更重,所以地上的石头因为湿气重而长青苔,坑口这边是背风面,所以气候条件更好)。
二、两地老区群众的期盼
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先后考察调研了绵羊关(岭阳关)、温林关、焦岭关和寮竹关,最有特色的是吴屯上村的焦岭关,焦岭关离寮竹关比较近,但在江西方面,这4个关唯独只有寮竹关得到开发,他们不仅保护了寮竹关下的古道,而且已经将水泥路铺设到关口,为下一步的全面开发做好了前期准备。而两地的老区群众也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如果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把两地公路贯通,那么对盘活两地的古文化、红色旅游以及竹、笋、茶等方面的经济交流也会有很大的促进。可以让一万亩左右毛竹顺利运出产生效益,更可以带动其它方面的保护利用与发展。虽然从坑口一侧修一条公路到寮竹关,与江西一侧现有公路连通,虽然路程较远,但目前到达关口下的约11公里山林机耕路还可利用,费用可极大降低。同时将两地的公路贯通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周边游客到来休闲度假;两地党员干部到此来参观考察,进行学习培训。将可利用农家乐的形式为老区群众带来丰厚收入,避免靠山吃山、毁林伤林的状况持续发生,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护住这一片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三、考察寮竹关后的思考
从坑口寮竹关调研归来,我们的想法是只要寮竹关的“肩上”还扛着使命,即便它的面貌已改,即便它被岁月淹没,但回望血色的历史,凝视还有记忆的关隘,我们不应该只是过客,哪怕我们很弱小,哪怕声音也不响亮,既然使命已扛在了肩上,激活古道与关隘,促进新时代文明、旅游和经济的发展便是我们下关后的义务。因为坑口厚重的红色文化是连接闽赣两地的亮点和进行联手开发的意义所在。这就是我们本次调研、考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