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诗派先声——蓝仁、蓝智
元末明初,武夷山九曲溪畔,蓝仁、蓝智兄弟诗文齐名,声名远播。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在探寻闽中诗风源流时,称赞蓝氏兄弟的开山之功:“盖十子之先,闽中诗派实其昆友倡之。”
蓝仁(约1315—1386年),字静之,崇安县将村里(今武夷山市星村镇)人。元朝末年,江西清江(今属樟树市)著名诗人杜本辞官隐居武夷山,蓝仁、蓝智兄弟登门拜师学诗。杜本为人湛静寡欲,崇尚古学,他向蓝氏兄弟讲授文学家任士林的诗法。蓝仁受其影响,绝意科举,一意为诗。蓝仁还仰幕北宋隐居杭州的闽侯诗人林逋,常偕云壑友人游览武夷诸峰,吟咏诗词歌赋。明洪武(1368—1398年)初,蓝仁辟为武夷书院山长,后迁邵武尉,辞未赴。以老寿终,享年七十余岁。
蓝仁一生写诗不辍,著有《蓝山集》6卷,收录600余首诗。清《四库全书》从明《永乐大典》摘录出他的诗500余首。跟随杜本游学的建阳人蒋易在《蓝山集》序中称:其诗“和平雅淡,词意融洽,语不雕锼,气无脂粉,出乎性情之正,而有太平之风……有达士之襟怀,无骚人之哀怨,即屡更患难,而心恒裕如。要其所作,皆治世之音也”。《四库全书提要》评其诗:“规摹唐调,而时时流入中晚。”福建近代著名诗论家、文学家林昌彝评:“诗姿禀超绝,古体似魏晋,近体似盛唐,立言温雅,用笔豪健,兼备众体。”蓝仁是明代福建诗坛不可多得的清新格调诗人,开闽中诗派之先(“闽中诗派”系指以明代闽中诗人林鸿、高棅为代表,在诗歌创作上“宗法唐人,绳趋尺步”的明代文学流派),对明朝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蓝智(约1321—1373年),字明之,蓝仁之弟。少年时,他从三山(福州别称)诗人林泉生学习举子业(科举时代的应试文字),不久即放弃追求功名,与其兄蓝仁一道回乡,受业杜本门下,闲暇时与其兄互相唱和。除诗词外,还学习著名理学家胡安国、刘子翚、朱熹、蔡元定的理学。洪武三年,以才贤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持身廉正,处事平允。后病逝于广西。他的诗作有《蓝涧集》6卷,也被《四库全书》收入。
蓝仁古体优于近体,蓝智近体胜于古体,各有所长。蓝仁诗在体恤民情方面较具体入微,蓝智诗则较能体现风云变幻的时代气象。后人评论蓝智诗:“五言结体,高雅翛然尘外,虽雄快不足,而隽逸有余;七言顿挫浏亮,亦无失唐人矩矱。”林昌彝评蓝智七律,以为“风骨高骞,气魄雄伟”“雄深开阔”。其五律尤有特色,浙江清代女诗人汪端评:“明之五律,老成熔炼,卓然长城,殆骎骎欲度哲兄前矣。”综观蓝智五律,以出入刘长卿、韦应物为主。
蓝仁和蓝智在诗文上皆有一定的成就。二人身世遭际大抵相似,由曾同师从杜本学诗,诗歌风格颇为接近,其生前同门师友评价他们的创作成就时,往往将二人并置而论。《四库全书总目》总评“二蓝”:“闽中诗派,明一代皆祖十子,而不知仁兄弟为之开先,遂没其创始之功,非公允也。”现代文学家郑振铎评价他俩的诗歌“老成熔炼,似在十才子之上”(“十才子”即“闽中十才子”,系指以林鸿为首的明代福建十位著名诗人)。二人效法盛唐诗作,深得“杜骨”。但是由于二人人生经历和个性的差异,其诗歌表现风格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在学杜甫上,蓝仁更多地继承了杜甫表现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和忧患的一面,蓝智则更多地发扬了杜甫济世担当的英雄情怀。总的来说,他们的诗歌创作的意义与价值更多地在于对唐人审美理想的实践,真切地表现了元末明初这个特殊时代里的个人情志与悲剧性命运,并与稍早的张以宁、稍晚的“闽中十子”一派等,共同为奠定明代闽诗宗唐格局作出了贡献。至今,武夷山星村镇一带还流传着蓝氏兄弟隐居讲学、诗名远播的佳话。他们后裔所居大宅的门前楹联这样写道:“闽中才子尊诗派,元末高人焕史篇。”
蓝仁、蓝智诗两首:
寄武夷张、郭二山人
蓝仁
天壶峰顶日月转,星渚桥畔云烟垂。
清溪道士骑黄鹤,白发老翁歌紫芸。
浊酒欲谋它醉日,丹砂须作后天期。
尘埃满眼不归去,洞是桃花空梦思。
雨中同孟原剑宪登嘉鱼亭
蓝智
高阁流莺外,荒城驻马前。
江寒三月雪,春老百蛮天。
折柳悲横笛,飞花落钓船。
乾坤总羁旅,把酒意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