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荣
—— 明永乐至正统年间内阁辅臣
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号默庵,明代建安(今建瓯)人,政治家、文学家,与同朝的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史称“三杨辅政”。因所处居地,时称“东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明成祖)攻取南京,杨荣马前迎谒问:“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提醒朱棣按照礼制即位而受到赏识,擢升修撰,又选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7人,杨荣年纪最轻,并以才干受到重视,不久迁翰林侍讲。
永乐二年(1404年),太子册立,杨荣升奉训大夫、右春坊右谕德,仍兼侍讲,赐二品服。永乐五年,受命前往甘肃经划军务,详细考察军队戍卫、屯田军粮、民众动向等情况,明成祖大悦,亲自剖瓜慰劳。同年,进位右春坊右庶子,仍兼侍讲。永乐七年,鞑靼脱脱不花等请降,杨荣奉命前往甘肃受降;又往宁夏考察边务,上奏“十事”。
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明成祖五次出塞,四征鞑靼,一征瓦剌,杨荣都扈从参与决策。永乐八年,从征鞑靼,班师途中缺粮,杨荣奏请以御用余粮拨充军粮,并令军中借贷互济,度过粮荒。永乐十二年,从征瓦剌,杨荣执掌玉玺诏令的同时还负责教导皇太孙朱瞻基。永乐十四年,进翰林院学士。永乐十八年,进升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授奉政大夫。永乐十九年,宁夏奏报城池被鞑靼围困,杨荣认为“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后来果然接到解围奏报,明成祖赞叹“何料之神也。”
杨荣支持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大火,延烧到秘书阁,杨荣指挥抢出图籍制诰,被明成祖誉为“岁寒松柏”。永乐二十二年,浙江、福建发生民变,朝廷欲发兵剿捕,杨荣认为“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请求遣使招抚。同年,明成祖北征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时去世,杨荣与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计议秘不发丧,使太子朱高炽(明仁宗)得以安然继位,进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
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去世,杨荣赴南京迎太子朱瞻基(明宣宗)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杨荣首请宣宗亲征,慑之以威,朱高煦果然惶悚出降。宣德二年,交趾(今越南,原为中国藩属)叛服无常,明军征讨均无胜果,交趾请求罢兵,朝臣多不赞同,杨荣和杨士奇认为“不宜以荒服疲中国”,促成偃兵息民。宣德五年,升少傅,授荣禄大夫。
宣德十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杨荣与杨士奇、杨溥尽心辅政。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晋少师,授光禄大夫、柱国。为防止太监王振擅权,杨荣谓杨士奇:“趁此时进一二贤者,同心协力,尚有可为。”使正统初年朝政清明。正统五年,杨荣病卒,追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
杨荣辅政四朝,善谋能断,勤于职守,忠直秉公。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昌盛国力。为官清正廉洁,亲书“清白传家”匾,以训谕后世子孙。在文学造诣上,杨荣诗风雍容典雅,平正醇实,以“台阁体”闻名,著有《玉堂遗稿》《两京类稿》《训子编》《北征记》《杨文敏集》等。史学成就上,总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总裁《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宣宗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