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南平 || 闽北历史名人:李侗
2024-10-3016:48:01来源:

穷经谈道的延平先生——李侗

1730278335449613.png

李侗画像

朱子《祭李延平先生文》:“道丧千载,两程勃兴。有的其绪,龟山是承。龟山之南,道则与俱。有觉其徒,望门以趋。唯时豫章,传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猗欤先生,果自得师。身世两忘,惟道是资。精义造约,穷深极微。”杨时、罗从彦、李侗三人是一脉相承的师承关系并称“南剑三先生”,他们与游酢是洛学与闽学的重要中介人物,是闽学的先驱者。李侗之后,朱熹集厥大成,创立闽学,李侗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李侗(1093—1163年),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宋代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延平区炉下樟岚村。儒学世家,年少聪颖,孝友谨笃。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李侗听闻罗从彦随杨时学得程颢、程颐“不传之学”,便慕名拜罗从彦为师,尽得所传。学成之后,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四十余年,潜心研究儒学真谛,传道授徒生活清苦简朴,却怡然自适。期间曾经入职州学,官宦名流或延请李侗讲学,或让子弟跟随李侗读书还曾前往沙县等地讲学。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赴任泉州同安县(今厦门市、漳州龙海区角尾镇和金门县地区)主簿途经剑浦县时拜见父亲朱松生前好友李侗。朱熹把从“武夷三先生”即籍溪胡宪、白水刘勉之屏山刘子翚的佛老思想向李侗叙述了一番,李侗则指出儒佛道三教的区别明确儒学道统方向。朱熹反复思考李侗的指点,认真阅读儒家经典,竟大有收获开始与李侗书信问道绍兴三十年朱熹第三次到剑浦拜见李侗,在李侗寓所边的西林院住数月正式拜李侗为师这段时间,李侗评述儒家“仁”字的真谛,阐发二程“性理”之学还给朱熹讲解《孟子》尽性、养气的内容,传授存养、持守方法。此后年间,李侗为答朱熹所问,写了24封信朱熹将二人往来书信汇集成《延平答问》。朱熹前后五次拜见李侗,经过李侗的教导,认识到过去所学佛教禅学思想空言无实,便致力于儒家的所谓切实工夫,即“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后来,朱熹回忆李侗的人生之教时说道:“昔闻延平先生之教,以为为学之初……凡遇一事,即当就此事反复推导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循序渐进,而别穷一事。”《宋元学案》的作者之一全祖望说:“朱子师有四,而其所推以为得统者称延平。”清代学者张伯行说李侗“顾能绍豫章之学,独深得其困奥,其道南指闽学密钥于紫阳朱熹经学纯明,答问不倦

1730278376942496.png

延平区炉下镇樟岚村朱熹拜师李侗

生活中,李侗事亲诚孝,左右无违。其兄长性格刚直,李侗也竭诚尽敬地对待。友爱乡亲邻里,亲戚中有贫困难以婚嫁的,节衣缩食以赈助之。李侗未入庙堂,心却不曾忘忧国。时金兵入犯,他反对议和,主张抗金,鼓励朱熹上书进言矫正时弊,以利抗金。李侗以黄庭坚称赞周敦颐“胸中洒前如光风霁月”这句话为座右铭,经常诵读,要求学生牢记在心中,因此后人都以“静中气象”“冰壶秋月”“光风霁月”称颂品格。

李侗学术上造诣颇深。他认为,“理一分殊”论是区分儒学和道教、佛学的分水岭。他说:“吾儒之学,所以异于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然者分殊耳,此其要也。”又说:“要见一视同仁气象却不难,须是理会分殊,虽毫发不可失,才是儒者气象。”把“理一分殊”论提到重要的地位,是李侗之前理学家所不及的。李侗不仅认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是理,而且还认为统一的理所体现的万物各有特殊。他认为主要的不在“理一”而在于“分殊”,要做到“毫发不可失,才是儒者气象”。其次,李侗强调分殊因受不同气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他说:“天地中所生物本源则一……但人得其秀而最灵,五常中和之气所聚,禽兽得其偏而已,此所以异也。”再次,李侗为学主张“默坐澄心以体认天理”,学习圣贤道应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重要的是“反求诸身”。他发挥《中庸》里关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思想,教人致力于从静中去体认“喜怒哀乐未发前的气象为如何”。把禅理中关于静思的智慧和儒家中庸之道的思维方法相结合,去探索中庸的心里奥秘。

晚年,李侗两子举进士,到外地做官,欲将李侗接到任职地奉养。两子一为铅山县尉、一为建宁府建安县主簿,李侗不得已往来两地,顺带前往邵武拜访其外家兄弟,又前往武夷潭溪拜会其弟子门人以及友人。隆兴元年1163年),李侗应福唐福清市)应辰之邀,前往讲学,逝。淳祐六年1247年)赐谥“文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赠太师,封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书赠额“静中气象”

李侗的著朱熹整理的《延平答问》、李氏后人在《延平答问》基础上增编《李延平集》外,还有《肖山读书传》《论语讲说》《读易管见》《语录》等。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