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澍然:治身心,自远名利始
高澍然(1774—1841年),字时野,号甘谷,晚号雨农,清代福建光泽人,著名的方志编纂和古文大家。自幼明敏好学,为文自有见解。读儒家经籍,常取《说文》诸书阐释涵义,学问日进。嘉庆六年(1801年),选为拔贡,同年乡试录取为举人,授内阁中书。自感为官和学问不可得兼,便以父亲生病为由辞官回乡,专心儒家经籍和古文辞研究三十余年。他特别喜爱韩愈的文章,细心研读,精通其要旨,并为韩愈文章作评注,辑成《韩文故》。《清史列传》认为:“其文陈正义,言不过物,高视尘之表。”
回到家乡光泽后,高澍然先后曾掌教邵武樵川书院和光泽杭川书院,列举朱子学规,细心诱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他往来讲学,不以为劳,论学以去名利心为第一要义,认为“去名利心不尽,有时而发,君子之决裂尤甚于小人”。教学上他注意启发,根据学员所学科目“勉以自得之道”。道光十六年(1836年),兴泉永道(道治兴化府,辖泉州府、兴化府和永春直隶州)道尹周凯聘请高澍然为厦门玉屏书院山长,“方三月,士皆知古学。受业者日益众,学舍亟不能容”(民国《厦门市志》)。
道光九年,高澍然应福建总督孙尔准和《福建通志》总纂陈寿琪的邀请,担任《福建通志》的分纂。《选举》《职官》二门,因旧志较为残芜,陈寿祺以高澍然“性耐烦碎”,特地嘱咐由他整理。又独纂《福建历朝宦绩录》四十卷、《闽水纲目》十二卷、《列传》等。根据《雨农府君行状》记载,有163卷出自他手纂,占通志的五分之二。高澍然沉博渊懿,对编纂工作严谨不苟,又是古文名家,其文气静而体洁,人称“朱梅崖后一正宗”。道光十四年二月,《福建通志》志稿初成,总纂陈寿祺不幸病逝,高澍然继任总纂。次年五月,通志基本编纂就绪,即将脱稿付印,然而巨绅梁章钜却突然提出异议,称志稿体例存在儒林混入、孝义滥收、艺文无志、道学无传、山川太繁等“五大不善”,并总督程祖洛、学政陈用光提出重审要求,得到应允,导致“毁志之祸”酿成,志稿被封存审查,部分稿件散失。直到道光十五年,魏敬中续纂《福建通志》,最终在四年后完成总纂,志稿被削删,400卷巨帙被削成278卷。高澍然虽愤愤不平,却也无能为力,只能在《答王观察书》中提出:“求将原稿、窜易稿两存,以待后之公论,孰得孰失,当有能辨之者。”并在他的《抑快轩集》中收录多篇列传,留存通志文稿,以待后人。
道光十五年,高澍然返回光泽。由于县志已80年未修,且以往体例多不规范,知县觉罗永安、盛朝辅先后聘请他纂修《光泽县志》,但因“经费未集,采访有待”,修志工作一度暂停。道光二十年,《重纂光泽县志》30卷终于纂成。全志对史实讹误进行了认真雠校,较以往各志质量有很大提高。
高澍然一生,除读书研究学问外,别无其他嗜好,虽书画古物,未尝留意。他胸怀淡泊,性情真挚,援笔直书,不为名利所动,认为“治身心,自远名利始”。嘉庆十年,礼部会试,有朝中大臣复阅他的试卷,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有意将他罗致门下,他却不肯去拜谒。与人说:“座主考官一日文字之知,而自托门籍,曰师曰受业,岂守道君子之所为邪!”又有大臣得知他夫人去世,想将女儿嫁给他,他不欲攀附权贵,婉言谢绝。嘉庆十五年,汪志伊出任福建巡抚,府学教授吴贤湘将高澍然所作文章推荐给他,嘱高澍然作《道一论》。高澍然说:“我非应试生,奈何以此尝我!”终不肯为。后汪志伊的儿子汪正鋆以所业古文求教于高澍然,他则直言无讳,认真评讲。在县家居,他从不以个人私事向知县或郡守提出要求,但有关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他却常常陈述自己的意见,为地方多办好事。如修文庙、建义仓、筑县城等,他都率先倡仪,深得百姓的信赖。
道光二十一年,高澍然在家中病逝。邑令以高澍然学行文章宜崇祀乡贤,向朝廷提出申请,特建东涧书院奉祀其中。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诗音》15卷、《春秋释经》12卷、《论语私记》2卷、《福建历朝官绩录》40卷、《闽水纲目》12卷(附图一卷)、《河防三编》各1卷、《抑快轩文集》73卷、《韩文故》13卷、《习之先生文读》10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