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杨时:从程门立雪到载道南归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古代至今,尊师重道被视为优秀的传统美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宋代,有个“程门立雪”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这个故事的主角,便是闽北的两位著名学者、闽学先驱游酢和杨时。元祐八年(1093年),游酢与杨时前往河南洛阳求教于程颐。一日游酢与杨时前往程颐处拜访,恰巧程颐正坐着打盹,两人不敢惊动打忧,恭恭敬敬侍立等待。待程颐一觉醒来,门外已雪深盈尺。这就是“程门立雪”典故的由来。此后,二人得洛学真传,开启了理学研究生涯。
游酢(1053—1123年),原字子通,后改定夫,号广平,学者称廌山先生,北宋建州建阳县禾平里(今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游酢幼时聪颖过人,读书能过目成诵。16岁受教于族父游复和乡学教授江侧,攻读经学。熙宁五年(1072年)举乡贡,入京游学,拜程颢为师。八月,程颢为扶沟知县,提倡圣学,推荐游酢任县学教谕,游酢得以倾听程颢讲授理学。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与杨时同往颖昌(今河南许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二人学成南回,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元丰五年(1082年),游酢登进士第,任浙江萧山县尉。元祐元年(1086年)升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元祐八年,与杨时到河南又拜程颢弟程颐为师,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美谈。
绍圣三年(1096年),游酢任齐州判官。同年冬天,回到家乡建阳为父守孝。两年后,为拓展理学,在建阳禾平里廌山之麓构筑草堂,讲学著述,著有《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次年,他又在武夷山五曲接笋峰麓筑“水云寮”,聚徒讲学,传道授业,著有《易说》《诗二南义》。元符二年(1099年),调任泉州签判。徽宗立朝,召为监察御史,出知汉阳军,后继任安徽和州、舒州、濠州等知州。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罢官寓居和州含山县。宣和五年,病逝于寓所。谥文肃。
游酢为学有禅学倾向,对佛学禅理认真研究,并常说:“佛书所论,世儒亦未深考”,“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游酢思想涵盖天理价值论、道器论、道体论、心即仁说、人心与道心说、性即天道说、性无气说与尊德性与道问学等,将“理”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理是天地人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源,明确宋学治学的思维方式。其著述颇丰,有《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二程语录》《诗二南义》及《游廌山文集》等。游酢承洛学,载道南来,开闽学先河,朱熹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游酢从祀孔庙。
杨时(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北宋南剑州将乐县(今属三明市)人。幼年聪明过人,称为神童,15 岁游学邵武。熙宁九年(1076年)举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以疾未赴任,在家中著《列子解》。元丰四年,授徐州司法,因往颖昌(今河南许昌)师事程颢,未到任。元祐八年,与游酢赴洛阳拜见程颐。其后历徐州、虔州司法,瀛州防御推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婺州教授,所至“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宣和六年(1124年),召为秘书郎,又进为著作郎、谏议大夫兼国子监祭酒,并任迩英殿说书。高宗时任工部侍郎兼龙图阁直学士。多次提出对“慎令”“茶法”“盐法”“转般”“籴买”“坑冶”“边事”“盗贼”“择将”“军制”等10个与时有关的重大问题进行修订。他主张抗金,反对割地求和,支持李纲复出主持抗金,指斥蔡京误国害民,力辟王安石学术。晚年常客寓武夷山传播理学。绍兴五年(1135年)在将乐去世,谥文靖。明成化元年(1465年),朝廷在延平敕建道南祠,祀杨时,以罗从彦、李侗配。弘治九年(1496年),赐爵将乐伯,从祀孔庙。弘治五年(1492年),延平知府苏章知创建道南书院,合祀杨时、罗从彦、李侗三先生。此后至清末,道南祠与书院屡圮屡修。
杨时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与罗从彦、李侗、朱熹合称为“延平四贤”,又与罗从彦、李侗被称为“南剑三先生”。“晦翁(朱熹)、南轩(张栻)、东莱(吕祖谦)皆其所出”(《宋元学案》)。南宋时被东南学者奉为“程氏正宗”,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御书赐赠杨时祠堂。杨时以“著书讲学为事”,“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罗从彦、胡宏、胡寅、刘子羽、刘勉之、廖刚、吕本中、黄锾、陈渊、李郁、张九成、邹浩等都是他的门下高足。他发展二程“万物皆是一个天理”的思想,把程颐“理一分殊”的论述推进到社会生活中去,发展了二程“格物致知”的观点。著述颇多,主要有《二程粹言》《三经义辨》《易春秋》《庄子解》《校正伊川易》等,后人辑有《龟山先生语录》《杨龟山先生集》。
“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二程洛学,是新儒学经过举创而走向繁荣的北宋时期的最高阶段,也是北宋到南宋在学统传递上的主流学派,“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然)为著”。杨时与游酢是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重要接引人,二人“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进一步以儒学为主干,融佛、道,集濂、洛、关新儒学之大成,建立起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开闽学之先河,成为“道南”源头活水的一部分,把儒学发展为新儒学,从此影响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时代精神数百年。
近年来,建阳区深入挖掘游酢文化,打造游酢文化纪念馆。2023年游酢诞辰970周年,麻沙镇举办游酢诞辰970周年祭祀和廌山书院复建启动仪式。书院复建落成后,将作为研学旅游、文化交流的载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3年中国邮政《成语故事(三)》(程门立雪)特种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