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史籍浩瀚的国家。公元前六世纪就流传孔子整理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历史编纂学上开创了编年体的先河。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中国古代纪传体通史。从此,编年、纪传二体成为历史编纂学的两大主要范例。到了南宋时期,建安南才里(今建瓯市小桥镇)人袁枢编纂了《通鉴纪事本末》,它的问世在中国史坛上出现了另一种崭新的史学体裁——纪事本末体,与编年、纪传二体鼎足而立,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历史学做出了突出贡献。
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宋代建安人。幼年时期的袁枢就表现出非凡抱负,曾在自家屏风和家乡南桥上题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绍兴十七年(1147年),袁枢到临安(今杭州)入太学,参加国子监考试时作《修身为弓赋》,深得太学录周必大和刘珙的赏识。隆兴元年(1163年),参加礼部考试,获词赋第一,登进士第,授温州判官。不久,调任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教授。
乾道七年(1171年),袁枢任礼部试官、太学录,连上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三论士大夫多虚诞侥荣利,指出当时言路不开、偏安江南思想严重和结党营私成风的弊端,得到宋孝宗嘉纳。乾道九年,出任严州(治今浙江建德)教授,用了近两年时间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此后调任宗正寺主簿、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分纂国史列传。
淳熙七年(1180年),袁枢代理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指出前线军事部署失当,“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建议把军事重点放在两淮,指出“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针对“豪强之户,冒耕包占”问题,提出解决流民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办法。淳熙九年,迁军器少监,提举江东常平茶盐。淳熙十三年,改知处州(今浙江丽水),上奏指出朝中朋党相附、大臣权重、言路壅塞等纲纪不正现象。淳熙十四年,升任吏部员外郎,调任大理少卿,揭露殿中侍御史冷世光接受厚赂、包庇罪犯的事实,使冷世光最终落职。“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宋史·袁枢传》)。不久,代理工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监察御史陈贾以宿怨弹劾,袁枢被贬官两级。淳熙十六年,宋光宗受禅后,恢复原官,提举太平兴国宫。
绍熙五年(1194年),知常德府(今湖南常德)。同年,宁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庆元二年(1196年),出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为解决江陵地处长江边,年年遭受洪水灾害的问题,袁枢将部分民众迁到楚观旧城居住,并种树数万株维护堤岸,深得百姓称颂。但因韩侂胄当权,排斥朱熹理学,袁枢受牵连,被劾罢职,提举太平兴国宫。晚年在家乡隐居,与杨万里、朱熹等都有书札往来,著有《学易索隐》《易传解义》《周易辨异》《易童子问》等。开禧元年(1205年)去世。《宋史》评价袁枢:“临民则识治辨间,立朝则启沃忠谏,克尽乃职,为世师表。”
袁枢最大的成就,是完成编纂《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中国古代史学体裁纪事本末体,弥补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不足,丰富了史学内容。袁枢自幼喜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苦其浩博”,于是“乃自出新意”,“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即按“司马公之微旨”,撷取《资治通鉴》中的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以“事”为径,更集中更突出地编纂起来,使一个历经多年的事件,分门别类,按事件的首尾始末联缀一气,独立成篇,使之更加系统化、故事化,便于人们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通鉴纪事本末》共把1362年的史迹分别编纂,把《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归并为239条,另附录66事,附于有关各条之后,总计大小事件三百,成书42卷,把纪传、编年贯通为一,既克服了编年体“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又避免纪传体“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或“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秩,先辈而抑归未章”,“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袁枢以书名《通鉴纪事本末》,将《通鉴》“区别门目,以类排纂,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使古代历史编纂学又有了新的发展。
《通鉴纪事本末》一经脱稿便刊行于世。参知政事龚茂良认为此书“有补治道”,把它推荐给孝宗。孝宗读而嘉叹:“治道尽在是矣。”令东宫及诸帅熟读。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读后说:“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袁枢以后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历史者,所在多有。到了明清时期,纪事本末体则大为流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称赞:“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数千年艰旬尝事迹,经纬明晰,节目具详,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实前古之未见。”
毛泽东对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也很重视。他精读细研,在2800多筒子页中留下了大量的批语与圈点,占全书的65%左右,成为他一生所读古籍留下批语和圈点最多的一部。2001年,由中央档案馆整理编辑,中国档案出版社和浙江华宝斋古籍书社采用华宝斋发明的古籍宣纸和石印技术,联合出版了《毛泽东评点〈通鉴纪事本末〉》。
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通鉴纪事本末》
2015年出版的南平市政协《血脉》丛书《治史大家袁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