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
武夷山下,九曲溪畔,一方由著名的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题写的“朱熹园”石碑,掩映在隐屏峰竹林之下。沿着台阶拾级而上,青山环抱、绿树掩映中有一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就到达朱熹曾讲学的地方武夷精舍。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辞官归隐武夷山后,亲自擘划、营建精舍,又称武夷书院、紫阳书院,时人称之为“武夷之巨观”。
创立精舍 跧伏武夷退奉祠
淳熙十年,54岁的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观(今浙江台州桐柏观),正式开始在武夷山兴建他的第三所书院——武夷精舍。
朱熹对武夷山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弱冠之时,时常随老师刘子翚游学武夷山。乾道五年(1169年),他乘舟经过隐屏峰下,就有卜筑隐屏峰下之意,直到淳熙九年(1182年)从浙东归来后,他一面请祠,一面筹建武夷精舍。次年四月,武夷精舍初成。
朱熹《武夷精舍杂咏》诗序载,精舍建成初的布局是:隐屏峰下两麓之间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仁智堂的左右有两间卧室,左名隐求室,作为朱熹自己的居所;右边名止宿寮,是接待朋友的地方。左麓之外,有一处幽深的山坞,坞口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别有一排房屋,作为学者的群居之所,名为观善斋。斋前有两座亭子,名为晚对亭和铁笛亭。石门西边,又有一间房屋,以供道流居住,名为寒栖馆。馆外围着一圈篱笆,截断两麓之间的空隙,当中安着一扇柴门,悬挂“武夷精舍”的横匾。除了这些建筑,还有钓矶、茶灶、渔艇等自然景观,占地数亩,规模不小。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武夷精舍图
讲学著述 综罗百代尽精微
武夷精舍建成后,历史学家袁枢、知建宁军(治今建瓯)节度韩元吉等好友应朱熹之约,当年初夏会于武夷山。为庆祝武夷精舍的落成,朱熹作《武夷精舍杂咏》12首,并自序。第一首《精舍》写道:“琴书四十年,几作山中客。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表明自己已在山野中读书著述40年,但是还像客人一样居所游移未定。建在名山之中的武夷精舍,是理想而满意的隐居之所,可以以主人之姿,长远安然地著述讲学。诗中也暗喻他虽然满腹经纶,心怀大志,但一直屈居山林,是政治上的客人,期望有一天君心正明,施展自己的抱负。
应约前来的好友也相继赋诗歌咏武夷精舍。朱熹又喜做韵,唱和不绝,盛极一时。韩元吉作《武夷精舍记》,极力称赞朱熹学圣人不废游息。南宋爱国将领、诗人陆游虽未赴约,也以《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作诗四首祝贺武夷精舍的落成。
在武夷精舍的8年,朱熹授徒讲学,潜心著述,乐在其中。期间,来此拜师求学的四方学者甚众,直接受业于朱熹的有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如蔡元定、刘爚、黄榦、詹体仁、李闳祖、李方子、叶味道等。此时是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迅速壮大、学术活动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也是朱熹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朱熹在此先后完成了《易学启蒙》《诗集传》《周易本义》《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楚辞协韵》《孝经刊误》《小学》和《中庸辑略》等论著。
朱熹在武夷精舍潜心学问,继杨时、游酢之后,集二程理学之大成。同时,武夷精舍作为南宋时期具有较大影响的学府,由宋而元、明,一批理学家相继在武夷山择地筑室,读书讲学,继志传道,山中书声琅琅,延续数百年,使武夷山成为中国东南的一座文化名山,后人称之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兴衰沉浮 物换星移武夷情
朱熹去世后,武夷精舍备受封建统治者重视,历代不断加以修建。南宋末期,朱熹的儿子、时任侍郎的朱在,孙子、时任郎中的朱鉴对精舍进行修缮和扩建,并改名为紫阳书院。朝廷还派使者潘友文、彭方拨给公田以供书院开支。
淳祐四年(1244年),崇安县令陈樵子对书院进行维修,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景定二年(1261年),崇安县令林天瑞设置“山长”主持教事。咸淳四年(1268年),朝廷命有司大加营建,并建古心堂于其外。
元初,改山长为教授,“皆择邑士之贤者为之”,崇安名士、教授詹光祖对书院修缮一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建宁郡判毋逢辰又进行增修。其后,书院教授游鉴、江应、詹天祥,学录詹天麟皆相继修缮。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书院毁于兵燹。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出资重建,改称朱文公祠,奉祀朱熹、黄榦、蔡元定、刘爚、真德秀。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御史周鹓清、军御史及佥事肖乾元协力檄令县令王和重修葺,辟地百余丈,绕以围垣。前竖牌坊,匾上镌刻“武夷书院”。沿着牌坊稍进有楼五楹,名高明楼,正中大堂也有楼五楹,两庑各六间堂斋。周围筑有围墙三四百米长,围墙内建筑宏丽,名称都按照朱熹原称,并曾置田百亩作为祀事及修缮费用。旁边又建屋数间,择朱子后裔一人世居管理。万历十一年(1583年),少司马陈省罢职卜居云窝时,书院已相当破败,遂出资维修,书院焕然一新。崇祯末年(1644年),黄门陈履贞又捐资维修。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崇安县令韩士望对书院又进行修缮。次年春,书院被大风吹倒,仅存二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福建巡抚张仲举重建书院,但未能恢复原有规模。康熙二十六年,官方再度修建,由康熙皇帝赐予御笔“学达性天”匾额。知府刘芳标匾其门“紫阳书院”。康熙四十五年,督学、侍读沈涵同意崇安县令王梓的申请,令朱熹后裔朱元炜为祠生,居书院以奉祭祀。康熙五十二年,崇安令梅廷隽奉督宪觉罗满保之命改建书院,至康熙五十六年崇安令陆廷燦任上完成,书院焕然一新。
武夷精舍遗址
现代传承 朱子文脉向新生
1952年,书院改建为部队疗养院,只保留主体建筑仁智堂和两庑隐求室、止宿寮。1973年,仁智堂被拆除改建礼堂,遗址仅存两庑。1992年12月,武夷山市政府将书院遗址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礼堂被拆除,铺设草皮。1999年1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武夷山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朱子理学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2001年8月29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在原址重建书院,保留隐求室、止宿寮一部分墙体展示。墙体石砌墙基,夯土墙,残存墙高3.03米,长12.05米,墙厚下部0.6米,上部0.5米。墙体内有杉木筋条。同时,将书院前进行改造,命名朱熹园。
朱熹园展厅入口
朱熹园总体布局由三个部分组成。新建主体建筑武夷精舍,为仿宋建筑风格,总占地约7250平方米,建筑面积862.17平方米,单层,分为前厅、正厅、仁智堂、隐求堂、止宿寮、碑廊等七幢单体建筑。书院前有牌坊,宽17米,高9.33米,额书“武夷精舍”四个大字,为集朱熹墨宝。书院牌坊左右两侧草坪塑有朱熹及四大弟子铜象;前方为绿地和陈列室,陈列与朱子理学有关的文物和研究成果。
朱熹园“朱熹一生,不同反响”展厅
朱熹园“洙泗心源,理学传承”展厅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夷山调研,在九曲溪畔的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南平市牢记嘱托,积极探索朱子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朱子文化正在用起来、新起来、活起来中融通发展、落地生根,让遗产保护出彩、文化传承出新、文旅融合出圈,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标杆。
朱熹园“朱熹民本思想”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