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城市文化 > 书院文化
志说南平 || 闽北书院:武夷山篇(二)
2024-10-3015:05:35来源:

岳卿书室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水帘洞是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洞顶有山泉,自上泻下,随风飘洒,状如珠帘,注于池,所谓“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昼垂帘”,为武夷山胜境之一水帘洞右侧,有一不施陶瓦风雨不侵木构建筑,原为南宋学者刘甫所建读书处,后改为祀刘子翚、刘甫、朱熹的三贤祠

刘甫(—约1181年),字岳卿,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其父刘衡字兼道,为抗金名将,晚年弃官归隐,潜心学《易》,筑小隐堂于五曲茶洞,诗酒自娱。刘甫年时曾随父在此受学同知枢密院事刘珙奏请授以官职,但刘甫推辞不受,后终身不仕

初,刘甫在水帘洞筑室,做为隐居读书之所,因刘甫字岳卿,学者称其为岳卿书刘甫在此蛰居期间,众多学者常聚于此探讨学问,书室由此生色。武夷三先生之一的刘子翚曾携朱熹等高徒到此讲学。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刘子翚去世,在岳卿书室创建屏山先生祠,供奉刘子翚神主,朱熹亲题“百世如见”匾额悬于洞中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蔡元定等人游水帘洞,并在崖壁上留朱熹手书的题刻。刘甫世后,朱熹以诗悼曰:“曾说幽栖地,君家近接连。欲携邀月酒,同棹钓鱼船。遽尔悲闻笛,真成叹绝弦。林猿催老泪,为汝一潸然。”朱熹去世后,邑人为纪念刘甫和朱熹之贤,特二人神位配祀,改名三贤祠,刘氏宗族、朱熹门人以及生前好友常至此凭吊。

元初,元朝廷为拢络汉人,首尊理学,三贤祠受到重视。明代,祠庙一度为僧道所占据。景泰年间(1450—1456),贡生刘照重修并复为祠。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祠堂被泉州僧人景真占领开茶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福建巡抚下令饬禁,恢复奉祀刘子翚、刘甫、朱熹等,并在水帘洞岩壁摩刻禁令石刻至今仍存。三贤祠几经圮毁,多次重修,旧貌未改。民国时期,三贤祠改建三教堂,祀孔子、老子、释迦。约在民国32年1943,又恢复三贤祠。

1999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对三贤祠进行修整。现存的三贤祠为单层木结构建筑,宽5.6米,深4.1米,占地长27米,宽约12米。有左、中、右三间,中间奉祠三贤。匾曰“百世如见”,联曰“理穷诸史道溯洙泗,学冠全经教渊二程”。整个建筑顶无覆瓦倚靠外突的崖顶作为屋顶,风雨侵,蔚为奇观。

如今三贤祠作为书院的教育与祭祀功能早已无存,但与其他武夷山理学胜迹一起彰显着武夷山曾经的人文荟萃。


1730271998328343.png 

武夷山水帘洞景区的三贤祠(连荣华 摄)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