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建阳区徐市镇上饶集中营南迁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走进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徐市镇的上饶集中营南迁徐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一排排刑具触目惊心,狭窄带刺的牢笼只能容一人站立,烧红的烙铁似乎还在滋滋冒烟,纪念馆内的文字图片呈现出一名名革命志士的坚定意志:“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为囚禁被捕的新四军将士和在东南各省被捕的共产党员、革命青年与爱国志士,设立了臭名昭著的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日军向浙赣铁路沿线进犯,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由江西上饶撤退至福建闽北,集中营也随之转移,直到1945年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后才解散。上饶集中营在江西仅1年零3个月,在闽北近3年半之久,先后转移至崇安(今武夷山市)大安、建阳徐市等地。
1942年6月,上饶集中营从上饶周田出发向闽北转移,6月16日抵达崇安县大安村。6月17日,爆发了著名的赤石暴动,第六中队80多位同志在秘密党支部领导下举行暴动,大多数同志胜利冲出了敌人的追击。随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疯狂报复,对未参加暴动和暴动中被抓回的人员实施了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枪杀在赤石镇附近的角亭村虎山庙前,暴动前后被杀害牺牲的共73人。按照计划,国民党原本打算把上饶集中营迁到崇安县下梅乡,由于日军步步进犯闽赣边境,加上赤石暴动的发生,建阳徐市镇成为集中营的新址。
在上饶集中营南迁徐市的过程中,伴随着国民党顽固派的疯狂屠杀,集中营原有700余人,进驻徐市时只剩400余人。1942年6月26日,上饶集中营进驻徐市东岳庙一带。东岳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当时重要的关押点之一。
上饶集中营南迁到徐市镇后,徐市镇戒备森严,到处都住着国民党士兵,特别是东岳庙的四周都是水田,各路口都有人警戒,时常从庙里传出惨叫声。在集中营进驻东岳庙的当晚,有一名叫章立的新四军战士越狱了。
章立于1938年参加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集中营里被编入称为“顽固队”的第六中队第2分队,在赤石暴动中不幸被宪兵截住,遭到一顿毒打后和另外9名志士被编入“特别班”。当时,章立他们被关押在东岳庙的一间厢房里。当天夜里,章立趁敌人不备,翻墙跳到庙外,可他跳到地面时的声响惊动了放哨的宪兵,没有跑出多远就被宪兵追上,在搏斗中被活活打死,牺牲时年仅23岁。
章立越狱的第二天,“特别班”被移囚到徐市天后宫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国民党兵用酷刑反复折磨他们。如此残酷迫害,更加坚定了他们越狱的决心。
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特别班”里的新四军战士吴华光在宪兵押送下去看病,在返回天后宫的路上,行至一处岔道口时,吴华光拔腿就跑,敌人边开枪边追了上来。眼看跑进一条死胡同,吴华光发现前面一家门口站着一位老人向他招手,便跑了过去。老人赶紧把他拉进门内,原来这是一家酱油厂,老人将他藏进一个空着的酱缸里。深夜,老人给他带来一包米饭和一套衣服,还塞给他6块大洋作路费。吴华光谢过老人,朝着老人指引的小路上山,成为上饶集中营驻徐市期间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者。
上饶集中营迁至徐市之后,由于国民党的残酷迫害和生活环境的恶劣,不少革命志士被折磨而死。其中初中毕业即参加新四军的章复权,到徐市不久就被折磨致疾而死,时年16岁。
当时集中营中还囚有著名革命文艺家冯雪峰、新四军政治部敌工部长林植夫、新四军军医处副处长王聿先等人。冯雪峰被捕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指示董必武,想方设法通过国民党的上层统战关系营救冯雪峰。冯雪峰在江西上饶集中营的时候,已患过回归热等多种疾病,身体虚弱,又在押解途中备受煎熬,在徐市又感染上肋膜炎,敌人拖延不肯诊治,病情日益恶化。他强忍疼痛,在集中营里写下了《灵山之歌》,表达了自己决心以方志敏烈士为榜样,为革命奋斗到底。
同时被关押在这里的《民族日报》社长王闻识到徐市不久后,染上了恶性痢疾,住进了缺医少药的医务室,病情却加重了。经过难友们的多次斗争,敌人才同意将他送到建阳县卫生院治疗。送到县卫生院时,他对抬着他的难友们说:“你们不要挨近我,免得传染。你们不要为我伤心,我是要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分钟的。而你们,要坚持战斗到最后的胜利!”他仅在县卫生院住了一晚,第二天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时年31岁。冯雪峰闻讯痛哭,长叹道:“这样的一个人才,死得竟是这样的悲惨!”
1943年7月间,徐市镇鼠疫流行,国民党把集中营从徐市镇暂时搬到10余里外的回瑶乡。由于鼠疫不断蔓延,回瑶住房狭窄,病号骤增。同年9月,集中营又迁到崇安城郊老鼠排村。
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根据协定,释放被囚的政治犯,至此,这个历时4年零8个月之久,恶贯满盈的人间地狱——上饶集中营,在闽北宣告彻底垮台。解放后,冯雪峰将在集中营里的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展现新四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屈不挠,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图为建阳区徐市镇上饶集中营南迁徐市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