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闽北红色故事 || 张山头:一座新崛起的红色文化高峰
2024-10-2817:18:13来源:

巍巍黄岗山,最高海拔2160米,雄踞武夷山脉顶峰,成为华东大陆地理最高处的标志;位于黄岗山东南面,海拔约800米、几十户人家的一座小山村——张山头,由于特殊年代、特别地理位置和特定历史环境的造就,成为武夷山乃至整个闽北一座新崛起的红色文化高峰。

为有牺牲多壮志

193010月,蒋介石发动全国性的反革命“围剿”,位于闽赣两省交界的崇安(今武夷山),成为国民党反动派重点围剿的一块红色区域。面对闽北严峻的革命形势,方志敏将前往赣东北参加组建红十军的闽北红军整编,成立闽北红军独立团,派回闽北苏区开展反“围剿”斗争。19311月,刚刚成立的闽北分区委,遭到国民党福建省防军钱玉光旅来势汹汹的“清剿”。225日,为保卫闽北分区党政机关所在地,闽北红军独立团在团长谢春篯的率领下,在张山头沙渠洋与敌军激战,谢春篯壮烈牺牲。

谢春篯团长牺牲之后,方志敏从红十军中选派潘骥日夜兼程赶赴闽北接任独立团团长。潘骥团长到任后,始终在第一线指挥战斗,集中优势兵力迎战,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全团指战员越战越勇。在攻打土屋时,一颗流弹射中了潘骥的脸部,顿时血流如注。战士们立即将潘骥抬往张山头红军医院治疗,但潘骥团长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19351月,为掩护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安全转移,红七军团五十八团再次在张山头布置阻击战。激战中,一颗流弹击中陈一政委,陈一昏倒在血泊中,后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

一座小山村,前后四年中,先后有3位正规红军部队的团级干部在此牺牲,战斗不可谓不惨烈,牺牲不可谓不壮烈!这些激烈的战斗和众多受伤牺牲的红军将士,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这就是张山头1343座红军墓背后的悲壮故事,张山头红军墓群已于2019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民团结谁能敌

“勇敢的红军们,你是我的哥,我是你的妹,送香茶、送干菜,安心养好伤,就好上前方啰……”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流传于张山头,当地妇女为红军洗衣服时唱的《洗衣歌》。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成百上千的受伤战士需要救治,而单是清洗战士们一件件沾满汗水与鲜血的衣裳,就是一个大任务。好在这里是“方志敏式”的苏区,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在这里发扬。五里十乡受革命影响的乡村妇女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战事最紧张时,红军战士们衣裳上的鲜血染红了小溪,洗衣班妇女们的辛苦可想而知,红军与苏区人民的关系真正是血浓于水!

然而,还有比这更艰难的,就是担架队。各区乡苏组织人员组成担架队,把受伤的红军战士从几十里外的战场上,用简易担架和肩杠,采取沿途接力的方式,轮流接送到战地医院。闽北苏区人人参与革命,家家支持革命,担架队男同胞不够女同胞上,生动事例举不胜举,有忍饥抬的、有带病抬的,还有怀孕仍坚持抬担架的。

老区人民正是这样,用自己的一份力,默默地支援着红军队伍,支撑起红色政权。这是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也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生动写照,使张山头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升华为闽北革命的一座高峰,一块红色文化高地。

青山留迹慰后人

在张山头这片火红热土上,不仅有英勇的红军游击队员、赤卫队员、苏区干部等,还有热心支持革命的老百姓,更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将领在这里留下足迹。

方志敏,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曾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闽浙赣省委书记等职。19314月和19329月,方志敏两次率红十军入闽作战,特别是第一次入闽作战胜利后,亲自前往张山头红军医院慰问伤员,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亲爱的伤员同志们!你们在这次入闽作战中,英勇战斗,光荣负伤了。请你们不要难过,安静地修养吧!我们这次来闽北,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希望你们好好休养,我们不久一定把你们接回江西去。你们的家属,政府也会照顾,你们在这里不必挂念。也不要怕,我们现在留一个特务营在这里保护医院。你们安心休养吧!”方志敏将红十军特务营留在闽北,并对闽北独立团进行整编,委任特务营营长黄立贵为团长,并将缴获的部分生活物资、医药品和两挺机枪留在张山头。

与张山头密切相关的领导人物还有黄道、黄立贵、饶守坤等革命先辈。黄道戎马一生,其中有近7年的时间在闽北苏区度过,曾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兼闽北军分区政委、闽赣省委书记等职,是闽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职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主要领导人。19317月,黄道受赣东北省委派遣到崇安坑口任闽北分区委书记。同月,因敌人重点进攻崇安县城和坑口,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撤离坑口。黄道在了解闽北革命的具体情况后,选择张山头作为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迁往大安途中的第一站。另一位威震闽浙赣的虎将黄立贵,于1933年底率领红七军团五十八团护送闽赣省委工作团重返闽北,在闽北苏区开展战斗,并亲自组织了张山头阻击战。据另一位曾在闽北战斗过的开国中将饶守坤回忆“敌人十几次猖狂进攻均被我军击退,敌军横尸狼藉,我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952年,方志敏的夫人、时任上饶地委组织部长兼上饶地委妇委书记的缪敏同志再次亲临张山头,朝着这里的山川草木敬礼、默哀,久久不愿离去。2020127日,粟裕之女、解放军某部大校粟惠宁亲访张山头,追寻先辈足迹,祭奠先烈英灵,并题写了“红军精神,青史永存”,以激励后人。

战地黄花分外香

张山头红军中医院,是武夷山革命史中最早有记录的红色医院,像一朵光彩夺目的萱草花,抚慰着每一位受伤的战士,终于成长为“战地黄花”。

19291月,第二次崇浦农民暴动后在张山头设立医疗点,参加暴动的伤病员在这里以草药治病。19314月,方志敏以代政委身份率领红十军第一次入闽作战时,红军伤病员就在这里救治养伤。7月,随着闽北分区委的迁移,位于坑口宿军塘附近的黄种岱医院迁至张山头,由于以救治红军为主,被群众称为“红色医院”。1931年,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学习中央苏区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经验,着眼于闽北革命战争需求,在张山头红色医院原医疗设施的基础上,改建为“闽北红军中医院”。

闽北红军中医院内设门诊、内科、外科、住院部、西药房、中药房、保卫排等部门,医护管理人员配备有院长、政委、医务主任、医生、看护长等。由于资源有限,张山头每一幢房子都发挥着作用,医院不仅救治红军也救治百姓,群众参与革命积极性高涨,形成了“家家都是中医院、人人都是救护员”的喜人局面。

闽北红军中医院的药物、医疗器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在战斗中从敌人手上获得;二是从白区辗转购买;三是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就地取材成为获取医疗资源的重要渠道,苏区军民在中医院医务人员、当地老中医的指导下,既学会了使用中草药治伤、治病,又通过大量采集中草药支援红军中医院,支持革命战争和保卫红色政权。

20213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朱熹园考察调研时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九十多年前的张山头闽北红军中医院,正是深入挖掘、巧妙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通过将革命事业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终于浇灌出一枝历久弥香的“战地黄花”。

 

1730107141246700.png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