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村原名路下桥村,是松溪重要的革命老区村,也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闽北游击区的革命基点村。路桥村地处松溪西北部,是松溪、建阳、浦城等的边陲。路桥村北至松溪县塘边村,南邻建阳区漳墩镇,西接浦城县水北街镇,东到松溪县寺坑村。全村面积10.12平方公里,距离松溪县城33公里,下辖路桥、路下、中村、西溪、西溪头、凤凰塅6个自然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70户1502人。
1929年4月,在崇(安)浦(城)农民暴动中任崇安民众队班长的伍弟奴受中共崇安县委指派,回到路下桥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号召群众学习崇安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抗捐、抗税、抗债、抗粮、抗租的“五抗”斗争。在伍弟奴等人的宣传发动下,一个月后,松溪的塘边、竹后、中村、庆下、西溪头,浦城的莫上、濠村等地的农民相继加入了秘密组织。6月19日,伍弟奴等17人带上土铳、大刀、长矛,到庆下村捉拿税棍杨牯仔。杨牯仔闻风跳楼逃窜,其弟杨理明被伍弟奴等捕获,当夜押往崇安,揭开了建(瓯)松(溪)政(和)农民暴动的序幕。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是继崇浦农民暴动之后树起的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
中共崇安县委表彰了伍弟奴等人的革命行动,将暴动组织正式命名为路下桥民众会,民众会武装被编为崇安民众队的1个排,伍弟奴任排长,归崇安民众局领导。在崇安民众局的领导下,路下桥民众会积极开展武装斗争,经常袭击各地反动民团,打击土豪劣绅。
建松政农民暴动后,中共崇安县委高度重视松溪党组织建设。1929年10月,中共崇安县委书记陈耿带领8人到路下桥视察,指导武装斗争,开展建党工作。经考察,吸收民众会主要骨干伍弟奴、叶贵生、叶林生等7人入党。12月,中共松溪特支在路下桥与浦城交界的莫上村社王庙成立,隶属中共崇安县委。1930年3月,中共松溪特支改属中共闽北特委领导。1931年5月下旬,建松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路下桥苏维埃政府在路下桥何森弟厝正式成立,伍弟奴任主席。同时,成立妇女组织、共青团等群众团体,民众会会员发展到1000多人。
路下桥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先后消灭了松溪、政和、浦城、建阳边界10余股反动民团,控制了以路下桥为中心,包括松溪塘下溪、黄屯和建阳、浦城、松溪三县交界仙山岗一带的大片区域。
1934年7月,红七军团第二十一师第五十八团挺进建松政地区,开辟建松政革命根据地。9月,根据闽北分区委的指示,设立中共建松政中心区委,下辖路下桥、东平、松浦、杭头、外屯5个区委。后成立建松政苏维埃政府,下辖路下桥、东平、梅口等区苏维埃政府。路下桥区苏辖今花桥乡、祖墩乡,面积约270平方公里。同时,农会、青年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9月上旬,红五十八团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率部兵分两路,一路往路下桥插牌分田,一路向松溪县城进军,取得了建松政苏区保卫战的胜利。同时,有力地策应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略行动,为开辟闽浙边游击区奠定了良好基础。红五十八团部分红军、随军工作团与松溪地方党组织和武装紧密配合,分赴各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工作进展较快的路下桥、源尾、青山、郑墩、梅口一带分配了土地和青苗。
1937年11月,花桥乡甲墙国共谈判成功后,建松政地区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初步形成。1938年1月,由闽东北红军组成的闽东北抗日义勇军400余人在路下桥集结休整,其中建松政地区就有370余人,而后开赴江西铅山石塘整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下辖3个营和1个机炮连,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路下桥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松溪烈士名录中路下桥村烈士就有6人。
近年来,路桥村在松溪县委、县政府及花桥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村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户种植有机无公害食品和发展特色种养殖项目,田间种植单季水稻、玉米、烟叶、芋头等,山上种植杉树、松树、毛竹、小径竹等,有效带动村民增收。2015年,成立小径竹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大规模种植小径竹等特色经济作物。2016年,路桥村通过县、乡、村三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依靠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方式,21户79人脱贫。2017年,通过发展光伏产业,使村财年增收7万元,部分贫困户参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每户年分红2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8年,实现村财收入12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475元。
路下桥苏维埃政府旧址